阅读历史 |

30.平乱由于皇帝让长生多留京几日,所以……(1 / 1)

加入书签

由于皇帝让长生多留京几日,所以长生也就没离开京城,想说反正也没事就当渡假好了,前生今世一辈子都在忙,如今偷闲几日也好

哪知道老天仿若跟他有仇似的,他不找事,事却找上门了...皇帝老爷子真的见不得他闲,急召他入宫

长生一接到口谕就立即换了官袍入宫觐见,皇帝告诉长生说今日早朝时内阁呈上山西巡抚奏章,奏章上说山西出现流民而且四处作乱,总督军不肯出兵平乱,导致流民四窜、为祸百姓,恳请出兵

长生有些奇怪,直接下旨给这江西总督军不就好了,何必这么伤脑筋,真要不行派周边省份的总督军不就好了…

仁康帝人老成精,哪会看不出长生所想,于是仁康帝隐约的向长生提到一些事情,简单的说就是江西总督军是镇国公的女婿,这镇国公当年有从龙之功,而且当年先帝将百万军权交到他手里,如果没有由头无法轻易去动他

对于这个镇国公长生有些耳闻过,以前他还会尊重皇上,可是后来战功越大也就开始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长生听懂皇帝的意思了,皇帝想收回兵权,可是镇国公哪可能会乖乖缴出兵权,若是强收又怕会引起镇国公直系军队的反抗

长生心里是有了主意,可是他还是有些于心不忍,所以不知道该不该说出主意来,仁康帝哪能没看出长生已经有了主意了,于是便问:「有主意就说说看」,长生眉头皱的更紧了

皇帝都会习惯掌握住一切,经由武星一直以来的密报,皇帝知道长生的弱点是他的武卫队,而且长生他重视家人,于是仁康帝就开口道:「有些事朕一直没让你知道,这一年来你遭受过刺杀、陷害,这些都有镇国公的影子,在来就是镇国公一直想把手伸进长治大营里,甚至想收买你帐下武卫队的人,就连当初武卫队会去殴打总督独子就是他的推手」,仁康帝如愿的看到长生脸上隐约显出的怒意,接着又用着疲惫的语调继续说:「想朕自登极以来,先是平乱,后是抚民、日夜勤于政事,时刻时以安民、富民为要务,可临老了却让那些狼子野心的搅的无宁日,他们一日不安宁,朕一日无法安心,将来朕百年后有什么颜面去见大齐的列祖列宗,有什么颜面可以面对天下苍生百姓?」

看着仁康帝的真情流露、脆弱,长生动摇了,最后长生开口说:「皇上臣是有主意,只是想象皇上求个恩典」,仁康帝以为长生示要向自己求好处,所以心里有些不悦,但目前他已经没有办法了,有求于人只好低头了,所以仁康帝便问了:「想什么恩典?」长生回答:「将来抄家的时候,让那些不知情的女眷为奴也好为婢也好,留他们条生路吧」

仁康帝准了,于是长生开始说起了计谋:

「皇上,由臣去平乱,当您收到臣开始平叛的消息之后,您先故意私下在宫内有奸细的地方表达等臣从江西平叛回来让臣接手镇国公手里的兵权

也事先在江西安排好杀手,那杀手要有能证明那杀手是镇国公府的人,接着等臣去江西平叛后,由臣做出特定暗号,然后让那名杀手来杀臣,臣会故意遭到砍杀,接着护卫来救,刺客逃走却没有发现镇国公府腰牌掉在现场

臣受刺杀消息传回后皇上您就震怒要调查,接着派大臣前往江西调查,而钦差大臣也会由当场围观的百姓中询问到官于镇国公府的证据

因为这证据,所以皇上下令调查,这时在在从镇国公府里搜出叛国文件,在来有在镇国公心腹府中搜出朝臣与镇国公勾结的书信往来

如此一来叛国罪就是坐实了,皇上在下旨说镇国公麾下兵士都不知情不予追究,叛国之罪只追就镇国公与相关勾结大臣,如此一来那些兵士不会反抗」

仁康帝一听叹息了,这孩子不但心善,还深有谋略呀呀!可惜了…可惜这不是朕的皇子…

仁康帝便依照了长生所拟的计划来施行,一切顺利,而日夜兼程下长生抵达了江西,进行了平叛,平叛后开仓赈粮,因为长时间的乱民作乱,所以领粮的百姓大排长龙,这时长生趁没人注意的时候做出了暗号,而安排好的杀手就出现刺杀长生了,并按照计划两人对了几招之后,长生问:「为何要杀本总兵?」、杀手回答:「谁让你放粮,挡我主生意」,因为音量够大,全部现场的百姓都听见了,于是按照计划中长生挨了一刀,也拽下了刺客身上的腰牌,接着先前安排好的暗桩就开始惊慌的大喊说:「一定是镇国府的」,因为在江西粮食铺不是镇国府的就是跟镇国公有关,而那些粮铺又早已引起百姓不满了,所以大家也跟着附和认为暗桩说的对

这端完事了,就按照计划将总兵平乱糟刺传到了京里,而仁康帝大怒认为连钦差都敢杀,于是怒派人称铁头御史的石国忠下江西调查

一个半月后,石国忠上表参弹镇国公,表示根据搜集来的资料镇国公府是最大嫌疑人,这时舆论哗然,仁康帝怒斥镇国公,镇国公只表示并不是自己做的,仁康帝不听其辩解下令搜镇国公府

一番搜查下,果然在镇国公府搜到了与吴国勾结的书信,表示将来登基为帝之后会将割让山西给吴国,而且还搜出了数套符合镇国公身材的龙袍,这下谁也不敢帮镇国公说话了,最后皇帝下召:镇国公通敌叛国诛杀九族,而镇国公麾下兵将并不知情,所以不追究

最后那些兵士打散后重新编入皇帝心腹麾下,皇帝也开始了清算那些勾结的大臣、贪污的大臣,满朝大臣谁也不敢在跟皇帝唱反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