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理解(1 / 2)
第二百四十八章理解
庆俞面色一僵,立在那里,一个字也说不出。
宇文舒瞧见了,脸上的笑一收:“这会儿想明白了?”
他点头也不是,摇头更不是,其实心里清楚了,叫陛下这样一提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当年的博陵崔氏,至少绝不像面儿上那样无害无争。
果然宇文舒语气一沉:“崔氏远离上京,多少年崔廷他什么都不争,名利于他似浮云般,所以父皇那时下旨,调了博陵崔氏与太原王氏入京供职。现在想想,崔大娘子的远嫁,实则是他自己出卖了自己。这京城,这宫墙内,少不了他的眼线。”
一个看似沉寂多年的士族郎主,却把眼线都安插到了宫城之中,数年不显山不露水,这是何等的深藏不露,却又是何等的令人胆战心惊。
“官家,郡王他……”
“他没有什么害人之心,但久居博陵,心中势必不甘。”宇文舒斜过去一眼,“所以你瞧,自崔不问在我面前越发得脸,他慢慢地发现,崔大娘子的事,说不准我和皇后都不打算再计较,才会这样重用崔不问。而这两年崔不问变了——”
他只是冷笑,到底没再说。
庆俞觉得崔长陵并不是那样的人,便为他分辨了两句:“令君入朝便是廷尉卿,官家也说了,甚至压过了荀尚书,郡王要谨慎,防着您和圣人有心结解不开,那时就该叮嘱令君谨小慎微,哪里至于到如今才说呢?”
“可你瞧啊,他们入朝数年,我登高台也数年过去,博陵崔氏和太原王氏,看似都是风光无量,实际上如何,崔廷自己真的不知吗?”宇文舒说完了就接了句未必,“王钊的几个儿子,诚然自己本事也大,王遇之和王晖之兄弟两个,一个拜度支尚书,一个更是做了御史中丞,这是什么样的器重,庆俞,你说崔廷心里有数没有?”
不会没有的……便是王二郎君和王四郎君,也颇受重用,当初陛下将年仅十七岁的王逸之外放,却也是许他刺史之职,虽为使持节,可十七岁的刺史大人,已然足够风光,只不过是这些年间,各家的郎君出人头地的也太多,在王四郎君之前,崔令君已在廷尉卿的任上做了近一年时间,且办了两件很漂亮的案子,故而那时人们提起王四郎君,虽也觉得他年少得志,却没人会觉得这是隆恩了。
可这时候陛下说起……很显然,当年陛下有意抬举太原王氏,王氏一门的诸郎君们,在陛下心里的地位,远高于崔氏郎君。
宇文舒见他一味的不说话,啐骂了他两句,然则并不是真正恼怒:“崔廷敢在京城布眼线,他心思就比王钊要重得多。这样的人,永远做不了纯臣。”
“可是官家,令君这些年一心国事,更从不曾听闻他与何人私交甚笃,过从亲密。便是得了先帝和官家这样的高恩,令君也没有结党,更没想过营私不是?要说为这个反倒谨小慎微,奴才倒觉得,令君未免太傻了吧?”
“所以他才是崔不问,所以今日——”
他声音戛然而止,而眼中一闪而过的是阴鸷,庆俞当然瞧见了,就更是不敢吱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