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九章(2 / 2)

加入书签

许仕林对赵扩的行为并不赞同,他虽然平时都埋头苦读,可是因为李碧莲之故,情爱之事也并不是一片空白。赵扩的心思虽然埋得深,许仕林还是看的出来的。

对于赵扩做自己的妹夫,许仕林并不满意。虽然大家来往颇深,只是交情是交情,并不代表许仕林可以放心的把妹妹交给这个来历不明的人。

是的,来历不明,虽然赵扩和许家人相识已有五六年,并取得了小青的信任可是对于许仕林来说,他仍然是个来历不明的人。毕竟到现在为止,他对赵扩的了解除了学识渊博,有武艺傍身,其他的几乎为零,连结识的名字,也是他失忆之后自己取得。

后来恢复记忆以后也告诉他们他的真实姓名,李公甫的猜测也仅仅只是猜测,小青的无条件信任也无道理可言。这样的赵扩,就算是许仕林佩服他的学识,引以为挚友,也不过算是君子之交。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样的交情自然不能够让许仕林放心把同胞妹子交给她。

许仕林有心发作,不过少年慕爱,赵扩又没有做错什么事,也没有说什么话,就连手帕也是许琼玖主动拿出来的,许仕林不好对赵扩太过责怪,只是对他说道“赵大哥,那手帕是我妹妹的私人物品,不好流出去的,还请赵大哥还回来。”

赵扩深深的看了许仕林一眼,才开口问许琼玖,“玖儿妹妹,这手帕还要吗?”赵扩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是太子了,他的命运也都安排好了。

所以,他自懂事以后,就在学习如何收敛情绪,控制情绪。坐在那个位置上,有时候不能让臣下猜到你的心思,有时候需要臣下能够准确的猜到你的心思。所以,如何控制好情绪,已经是赵扩印在骨子里的事情。如今,许仕林能够一眼看出赵扩的心思,自然是赵扩故意漏破绽给他的。

许琼玖听到赵扩的问话有些不明白,不过她还是好好的答了句,“要!”她心里想的是若是自己说不要,赵扩会不会以为自己嫌弃他?

“好,既然玖儿妹妹还要,那就请你再等两天,我拿回家帮你洗过之后再给你送过来。还请玖儿妹妹不要推辞,你这手帕毕竟是因为我才弄脏的。”赵扩点点头,见许琼玖不再说话,嘴角微微勾起,伸手拿起桌上的扇子,单手转了两下,玩笑道“玖儿妹妹也是有趣,明明是这辈子的恩情,偏要下辈子还去,莫不是要学你母亲,下辈子再来寻我,与我共结连理?”

许琼玖本就有些忐忑,听了赵扩的话,更是脸色涨红,憋了许久才喃喃低语“赵大哥怎好拿女儿家的名节打趣?”

赵扩本来心中忐忑,怕许琼玖会觉得自己轻挑,厌烦于他,如今看到许琼玖说话间仅有羞涩,而没有厌恶,心中甚是欢喜。不过他也知道适可而止,为了避免佳人恼羞成怒,赵扩连忙道歉“玖儿妹妹莫要生气,是我孟浪了!您大人不计小人过,原谅我这一次吧!”赵扩说完话便站起来对着许琼玖弯腰行了个礼。

许琼玖连忙站起来伸手说道“不用的,不用的,我没生气!”

赵扩顺着许琼玖借坡就下,和许琼玖一块儿又坐了下去。

坐稳之后,赵扩把手里的折扇打开,在手里调转了方向,扇柄面向许仕林递了出来,并开口道“仕林这上面的人都是你要注意的,回头我会把他们的乡试答卷给你一份,你看看和他们的差距。”

许仕林谢过之后,拿起扇子开始观看。

赵扩等许仕林看的差不多了,才又说道“仕林,我朝天子求贤若渴,自我朝开朝以来,不拘一格降人才,每届科举,参加的人数逐渐增多,但是中者仅百中取一,甚至是二百取一。更有举荐名册,只要有朝中大臣举荐,便可直接参加会试,与大家争这个百中唯一。

“这些学子的水平不一,学识更是参差不齐,仕林要重视的也就几个人,一个是洙泗书院的张君,刚刚台下的擂台你也看了,也亲自参与了。他今年二十五岁,刚比你大一轮,同你一样小三元,三年前的乡试解元,厚积薄发,今年就是冲着状元来的。他自三年前开始,作的策论便改无可改。

“第二位,是衡阳石鼓书院的杨慎,他没有特别好的科目,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不好,反是特别好,无论是作诗,赋,策论,还是墨义,帖经,科科都是书院的前三名,总成绩次次第一。这个和你在弘文书院的情况有些一样,虽然你是各单科也是第一。

“第三位,是苏州茅山书院的孙复,五岁便熟读论语,一部论语可以说是倒背如流。自小跟着大家习字,如今已经自成一派,为着他新创这字体,你如果没有比他高处太多,便胜不了他。

“第四位,是泰山徂徕书院的张续,是徂徕书院院正张择之的儿子,自幼书院长大,徂徕书院的藏书全都读过,虽然他今年才二十岁,但是据说他已经读了十万册书籍,写诗作赋张口就来。

“这第五位和第六位要放在一起说,一个是国子监的张之荣,他是章台阁大学士张文成张大人的公子。另一位是太学的徐文生,是当朝梁相国的外甥,自梁相国之子梁连出了意外之后,梁相国夫妇便指望他以后摔盆…”

许仕林和许琼玖听到这里,互相看了一下对方,眼中出现的是忌惮。

两人的小动作赵扩也看得一清二楚,什么事,他也知道个大概。当年梁连的死因虽然梁相国并没有说出来。但是在某些人那里,这并不是秘密。虽然那年赵扩还小,但是也从别人那里听了个大概。虽然心中转了几圈,赵扩的声音并没有停顿下来……

“这两位算是临安城的风云人物,两人才识相当,年岁相仿,背景相似,自然互不服气,吃饭要争,穿衣要争,这学习自然也要争。

“不过两人从来没有争出过高低,每次这个人占了上风,下一次另一个人一定会追上来,两个学院的第一,除了他们再无其他人。两人的学识自然也是优秀,他们有全天朝最好的老师,有全天朝最好的条件,因此,他们虽然没有参加乡试,也没有人会小瞧他们。这次的春闱,这两人也是没把天下学子放在眼里,把这次春闱当做擂台,仅把对方作为对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