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5.第五十五章 双更(1 / 2)

加入书签

高太尉?

谢笙这一句话所透露出来的东西可半点不少。

谢侯难免问了一句“许久未见高太尉, 他可安好?”

谢笙只道“老虎久不出山,依旧是老虎。”

高太尉如今虽然年老,到底威势依旧,如同李翰林人在家中, 在清流之中的影响力依旧举足轻重。

谢侯听出谢笙话里的意思, 也不遗憾,只随意的又和李翰林聊起了其他事情。

“小满哥哥, 你看见大老虎了?你在哪儿见着的?以后可千万别去了!”

琛琛担心道“爹说了, 琛琛要是不听话, 大老虎就要家来, 吃掉琛琛, 可是琛琛听话啊, 小满哥哥也听话,大老虎就不来啦!”

“琛琛别怕, ”谢笙笑道,“三舅舅哄你呢。”

“呀,原来爹在骗我,不理他了!”

琛琛的话让李三舅哭笑不得,可又不能反驳女儿,谁会和小孩子较真呢。

过了一阵,李老爷子起身, 说要去书房。

三舅母忙对琛琛道“好琛琛, 到娘这儿来, 你小满哥哥他们有事情要说。”

“那好吧, 琛琛乖乖的,”琛琛老气横秋的叹了口气,滑到了地上,又对谢笙道,“小满哥哥留下来用晚饭。”

“好,一定叫你小满哥哥用过了晚饭再走,”李氏也忙答应着,“琛琛真乖。”

琛琛被不熟悉的李氏夸奖了,有些害羞,忙跑到了自己母亲怀里,把自己的小脸给藏了起来。

谢笙这才跟着李翰林等人一同起身离开。

等男人们都走了,剩下的女人们自然说起了儿女婚事。谢麒不是李家正经外孙,又已经定下了朱红玉,李老夫人他们自然不管,唯有大姐儿正当年纪,还不能再耽搁。

“可已经有了人选?”李老夫人关切的道,“大姐儿是你们府里的嫡长女,婚事上头可千万不能马虎。”

“娘放心吧,只如今满府上下都忙着她大哥的婚事,也不得空,这会儿又没什么花会小聚,”李氏道,“吾家有女,总要带出去叫人知道了才好说亲。”

“这倒也是,不过人选也该相看起来了,”李老夫人有些忧心,“你们回京晚,好些好人家,早就已经定下了,剩下的里头,总得挑好的才是。”

“按着大姐儿的身份,只能做嫡长媳妇,压得住底下,也不会叫上头的妯娌难做。若不然,你就只能寻那家中是独子的人家,再细细打听。”

李老夫人给李氏传授完经验,才叹道“可惜老大家和老二家的长子和大姐儿差的太大,老大家的二小子又小了二姐儿几岁,且还没学成得中,不然哪儿能叫大姐儿再出门子。”

这是遗憾着大姐儿不能嫁进李家。

“尤其是你大嫂,若大姐儿能进门,必要把大姐儿当亲女儿看待的。前些日子你大嫂还说,你今年归京,她年尾必要回来见你呢。”

这是第一次,在非自家人面前,说起大姐儿的婚事,大姐儿脸上臊得不行,躲在李氏身边,都没脸抬头。

“也是凑得不巧,咱们家里的儿郎个个都是好的,可惜大姐儿没这个福气。”

其实李氏还真不想把大姐儿嫁回李家。倒不是说李家不好,而是骨血不回流。

出嫁的女儿,再把自己女儿嫁回娘家,在此时是亲上加亲,最是亲密的做法。可李氏却在蜀州看过好些这样的例子,等小孩子出世之后,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李氏舍不得用自己女儿的未来,去拼搏一把这事儿不会发生的几率。

“娘,”三舅母突然道,“不如我带了大姐儿和琛琛出去走走吧。”

一个是叫满脸羞意的大姐儿能避一避,她也和大姐儿私下说说话,品一品大姐儿是个什么品行。李家没有适龄的儿郎,可三舅母那边的亲戚里却有呢。

而另一个就是李老夫人和李氏母女多年未见,也该有个私密的空间,说两句体己话。

这边三舅母带了大姐儿和琛琛出去,那边已经到了书房的李翰林等人才刚坐下,就有管家进来送了一封信。

没用平日常用的信纸装,而是用一颗蜡丸封了送来的,一看就知道,是非正常手段送出来的紧急信件。

李翰林也不顾谢侯在此,便直接捏碎了蜡丸。

“你们也看看吧,”李翰林很快看完,就沉着脸,将自己手里的信先给了谢侯。

等信传到了谢笙手上,他才知道,这就是记载的高太尉进宫见皇帝时候的言行。

高太尉不止是在见到二郎时倨傲,就连在皇帝面前,也不见得有多恭谨。

当初谢侯还猜测高太尉若是知道这事,必然会为了高家的未来,而选择向皇帝低头,让出吏部尚书的位子。

没想到高太尉进宫所为的,却并非是他要让步,而是做了一个没人能想得通的举动,他直接向着皇帝推荐了谢侯。

谢笙看完之后,脸色和李翰林如出一辙的凝重。高太尉向皇帝推荐谢侯,自然不可能是什么出于好意,要知道,谢家和高家都已经闹掰了六年之久。最关键是皇帝已经给谢侯定下了兵部侍郎之位,此时高太尉却推出了谢侯,要叫他去吏部尚书的位置上。

“爹,这高太尉行为怎如此古怪?”李三舅有些糊涂。

李翰林没理会自己儿子,而是看向谢笙。

“小满,你先分析分析。”

李翰林有意教导谢笙,每每在收到一个消息之后,就要先叫谢笙说他心里的想法。

谢笙又在心里默了一遍这张信纸上的内容,组织了一番语言,才道。

“依孙儿浅见,高太尉此法,当有三大好处。”

不止是李三舅,就连谢侯也用心听自己儿子说话。他对谢笙的印象,还在几年前,昨日在家所言,也不过是浅见,还是他本人见闻,并没分析什么。如今充满自信、侃侃而谈的谢笙,还是谢侯第一次见到。

“其一,谢家与高家闹掰,人尽皆知,可此时高太尉推了爹出任吏部尚书,直接越过了底下两位侍郎空降。自然就会叫人想到,谢家和高家,是否面上断交,私下却暗度陈仓。”

“爹忠于皇上,皇上也一向信任爹,可高太尉这一手,却是在爹和皇上、云家之间玩了一手离间计。就算皇上或许会信爹,可云家呢?”

李翰林点了点头“那其二呢?”

“其二自然是高尚书着人相争吏部尚书之位,惹得皇上不快。可高家和云家已成抗争之势,贸贸然叫高家退出,反倒显得高家畏惧。此时推了我爹出来,让云家相疑,又能让高家名正言顺的抽身而退。一举两得。”

“其三……我怀疑,高太尉或许并不想让我爹进兵部。”

谢笙将自己的三点浅见全部说完,谢侯忍不住连连点头,眼中异彩连连。

李三舅也道“一石三鸟,太尉端的是好算计。”

李翰林总算露出几分满意,问谢侯“依你之见,对小满方才所言的第三点,又有何想法?”

“论理,兵部侍郎不会接触底下士兵,统筹居多,高太尉原不该有如此表现,”谢侯道,“除非高太尉真正的心,是在兵部。”

“兵部统筹天下兵马,掌军令、军政、军籍,与武官任免,”李翰林道,“抛出一个吏部尚书,夺兵部之位。若果真叫他将兵部尚书之位摘走,太子就未必愿意俯首听皇上训斥了。”

吏部掌文官,兵部掌武官。虽说看上去,一向是吏部强过兵部,可事实上,真正到了某些时候,手里握着武装的人,才是有资格开口说话的人。

原本高太尉能说得上话,正是因为他身居太尉之职。在前朝时候,列太尉、司徒、司空。一掌军务,一掌政事,一司监察。

太尉本就是总揽军务之官员,开国之初,帝王设六部分权,早已不设三公。高太尉当初权势强盛,手中军权在握,倒成了本朝唯一一例。

自从成了太尉,高太尉可名正言顺的插手各处军务,兵部原是太尉直接管辖之处,不过他却没有真正实施的实权。

先前太尉手中有兵,出口之言无人不听。如今太尉之部皆垂垂老矣,又因其身居高位,并不亲自带军而不得补充,只能作为有限的府兵存在。兵部便渐渐在皇帝的授意下脱离了太尉的掌控。

如今的兵部尚书,表面上和稀泥,其实却是皇帝的人,这是当初太尉对周尚书被贬谪,高尚书入主户部一事,拿出来安抚皇帝的结果,如今却成了太尉要算计的地方。

高太尉渐渐老了,他总要为自己的后人铺路,太子也渐渐大了,若是趁此机会,奋力一搏,此时有高太尉压阵,也不会坏到哪里去。所以高太尉有心再拿回兵部实权,将忠于高家的人不知不觉的调到合适的位置上去,才能做得滴水不漏。

谢笙垂下眼睑,现在这一切都只是猜测,可是它总有一种预感,很快这一切就都会成为现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