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3.第四十三章(2 / 2)

加入书签

等到送走了卢娘子母女,苏娘子将自己心中的不解道给老太太听。

“十二郎出这个点子到底是为了什么?”老太太笑笑,“十二郎心善呗。这些事情都是积福积德的事,多做做也好。”

说完就挥了挥手,表示自己有点疲了,让苏娘子先回去,改个时间再来说话。

“十二郎啊,你到底想要做什么?还是你想要谢家做什么?”

真等到房里没人了,老太太脸色沉静下来,眉头微蹙,半阖着眸子靠在床头,手里不停的转动黄花梨木的念珠。

十二郎的做法在旁人看来就是心太善良,做善事还要拉着大家一起,这样一来倒是没人觉得他是为了谢家的将来打算,毕竟如果真是一心为了谢家,肯定是悄悄的就做了,那些受惠的人也只会感念谢家的好。不若现在,世家一起做,受惠更广,却分散了好处。

“我只是不想让世家跟流民和普通寒门之间的矛盾激化太快。”谢琊面对前来询问他的王家兄弟,吐露了一些心声,“你们真没觉得有问题?”

王家兄弟对视一眼,摇头。

“江南本地望族对朝廷的看法如何你们该知道吧?“谢琊没打算去给他们上政治课,只是点了一句便转移了话题。

“除普通侨民和江南本地庶民外,北地南迁过来的军士也有数万乃至十万之巨。他们的家人联合在一起怕是不下二十万。京口那处是镇北或者说是征北屯兵之地,之前北伐的主要兵力就是京口那一片的侨民军士。自北伐之后,河对岸南渡过来依附朝廷的民众日益增多,朝廷设置两郡进行安置,但是除开聚族迁来的世家豪族外,还有众多的庶民。他们家无恒产,背井离乡,通常是依据乡音而聚居在一起。江南之地虽沃土千里,却不是他们所有,要养家糊口的难度比起南迁的世家豪族来说可想而知。”

“这些自然有朝廷去考虑,你是不是想太多了?”

“我倒是希望我想太多了,可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做梦,鲜血浸湿了土地,无数的哀嚎彻夜不停,看看我的眼睛,难道你们没发现眼袋都出来了?若不是我阿姐日日给我敷眼,这会儿我眼下还是青黑的呢。”

谢琊毫不客气的借了之前熬夜画图的状态往做梦难眠上安插。

“原本我是不太想管的,可彻夜的哀嚎我难以承受,莫名就想起念了一篇经文,也不知道是真有用还是怎的,念过之后便好了很多。这些日子我入睡之前都会念经抄经。”谢琊指了指自己的书案,上面果真堆了厚厚一叠的经文纸笺,“前日跟阿娘和阿姐提出施舍之后,夜里便没有了哀嚎之声,哪怕就冲着这一点,我也会去践诺。”

王淳呵呵两声,敲了敲桌案,脸上依然写着不信:“别东说西说的,就算你做梦是真,我猜你这事儿绝非只有这个原因,你是老老实实交代呢,还是让我去找你大兄问个明白?”

谢琊没好气的看他一眼,觉得这人一点都不可爱,完全没他弟弟那么好哄骗。

“这当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不过若说其他,也还真有。”

王淳目光一闪,笑意掠过嘴角。

“刚才跟你们说到江南之事,这只是我的一点担忧,但以目前看来,最大的问题不在江南,而在北地。”

“为何?”

“从后赵石虎去后,北地便陷入乱境,基本回到了当初流民帅各自为政的时局,但即便如此,后赵残余的势力还是十分的强大。北地的百姓被胡人统治苦不堪言,这些年来南下之人就没有断绝过。然而江南之地虽广却不可能容纳尽全部南迁的北民,如何安置便是一个问题。我想着,若是世家这个时候出面统拢流民,让他们感念其好,日后安排流民迁徙安置便不成问题。”

“你是说让流民继续南迁?”

“不错,江南以南还有沃土,若是北伐局面难以打开,安排流民继续南迁便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任由他们聚集在这里,难免会跟江南本地的百姓起争夺。原本南北之间的矛盾就不少,若是任由加剧,一旦□□,世家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没错,再往南扩大疆域,还能转移些势力矛盾,让那些流民帅去征讨,也免得他们把目光盯着世家不放。”

王家兄弟对流民跟流民帅依然没有好感,特别是那些五大三粗的流民帅,完全没有名士的风采,却还想要跻身世家的圈子,简直让人没法忍。

听着兄弟俩的小声抱怨,谢琊强行忍耐不悦。他是真的不太了解这些世家郎君的脑回路,人家舍生忘死的为了朝廷而战,就算有点小心思也是能够理解的吧,凭什么就不能跟你们平起平坐了?论到能力,只会空谈的郎君在谢琊看来完全就是米虫,于社会于百姓毫无任何益处。

然而这些话他只能压在心底,若是透露半分,他必然会被世家主流给排挤出去。

这也是谢琊为何宁愿伺弄脂粉都懒得跟他们空谈的原因之一。

用了一堆是是而非的理由打发走了王家兄弟,谢琊拿出藏起来的小本子,记下今日所说的言语,以后若是再有人询问,他就可以拿今日的话语去应对,不然前后不搭必然会引起旁人的怀疑。

谢琊给王家兄弟说的那一大堆的话里,只藏有一句真话。他是真的在为继续南迁做准备。只是这个南迁跟王家兄弟想的南迁不太一样。

江南这块地方还是太小了些,而且若是想要家族绵延下去,开枝散叶是最重要的。萧家为何历经朝代兴衰而不竭,不就是因为萧家没有固守一地,便是遇到天灾人祸,也不至于困死一隅。

谢家的主支肯定是要在朝廷的中心地的,而他家为分支,兄长看样子是要在京口那一带常驻了,如果真能北伐成功,也很有可能北上镇守一地。

他于军事上没有天赋,经商倒是可以考虑考虑。加之世家的九品中正制存在,他想要出仕也很容易。再考虑得深一些,趁科举制还没有兴起之前,给家族存下足够的银钱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较于已经十分繁华的江南,再往南到临海郡,永嘉郡,那商机和空置的土地多上百十倍,他是傻了才不懂得先下手为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