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2、第92章 看你怎么办 ...(1 / 2)

加入书签

这是一个闷沉沉的阴天, 空气中仿佛都能拧出水来, 树上的鸣蝉也一改平日高亮的嗓门, 有气无力地叫着“死了——死了——”

“晦气!”高敬暗暗骂道, 他跪在殿门外, 脸上汗津津的,前胸后背早湿透了。

他素来身子康健, 但毕竟是高龄老人, 跪了一会儿就觉得胸闷气短, 双股发颤, 说不出的难受。

来来往往的宫人从他身边经过, 无人将目光投向这里,简直将他这个大活人视若空气。

不过是皇上的下马威,高敬并不在意, 他什么场面没见过?

高敬重重将头向地上一磕, 积聚全身力量喊道,“老臣请见圣颜!”

依旧鸦雀无声,高敬一阵头晕眼花, 就要晕倒殿前之时,一双手攸地伸出过扶住他。

朱嗣炯讶然道,“高爱卿怎么在此跪着?”

继而转头阴沉着脸呵斥汪保,“你怎么回事, 为何不早早通禀?还不快扶高首辅去里面坐着?”

汪保连声告罪,只说自己疏忽失责,小心翼翼扶着高敬坐下。

高敬是为了通倭案来的。

东南那边爆出消息, 倭寇屠城,乃是内鬼将贼人引进来的!

此言一出,民愤激荡,险些造成民乱。

官府不敢隐瞒,上奏朝廷,经查后发现此案竟与高首辅之子有扯不清的关系。

大理寺便和高敬告了罪,请高公子去衙门喝茶。

一时间,高敬处于风口浪尖,弹劾他的奏折雪花片一样满天飞。

这次文官武官罕见地达成一致立场,无它,卖国之罪,历来是千夫所指,万人不耻,更会在史册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当官的人没有不爱惜羽毛的,将名声看得比命都重要,自然跟风弹劾。

就连和他关系非比寻常的王家,都参他一本。

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不用言官与他打嘴仗,老百姓就会戳他脊梁骨,指指点点“这也是个通倭的!”

朝野上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这点连朱嗣炯都始料未及。

舆论好似一把看不见的尖刀,不知不觉间就能要了人命!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高敬此次要倒台。

高敬问过儿子,的确是他那自大的儿子授意下头人阻扰开关。

他儿子光海上走私一年就有近百万两银子可拿,若是开了海禁,如此高额的利润,可就打水漂儿了!

但他儿子知道分寸,绝没有勾结倭奴屠城一说,约莫是下头人胡乱讨好,办坏了差事。

所以高敬还想最终博一把,他老脸上满是泪水,花白的胡子抖个不停,“陛下,世情如此,老臣不敢自辩,但老臣敢以命担保绝无此事!”

“犬子虽然荒唐,却也是饱读圣贤书的人,年轻时也曾在东南驻防,亲眼见过倭寇的恶行,他比谁都痛恨倭寇,怎会通倭?”

“陛下,朝堂上本应是意见纷呈,但如今满朝文武众口一词,这简直太可怕了。朋党之争不可取,但一支独大更不可取!”

他说的话朱嗣炯当然明白什么意思,不过是阴晦表示“制衡”,留下他,制约如日中天的吕秀才,防止他日吕秀才势大不可掌控。

朱嗣炯下死眼盯了高敬好一阵,默谋良久,呵呵笑道,“确是老成持国之言,但他在诏狱已然招供,人证物证俱在,由不得朕徇私啊!”

去了诏狱?高敬冷汗顿时冒了出来,又听皇上说,“但朕是相信首辅不会通倭的,即便有人密折奏报你曾指使宋祥‘倭寇不可平’,朕也压了下来。”

他声音不大,但在高敬听来却不亚于一声惊雷,只觉“嗡”一声,耳鸣了好一阵,直愣愣地看着皇上再不说话。

宋祥竟然出卖了他!

像挨一闷棍,高敬即刻脸色灰败,但他毕竟阅历广,见得多了,咬牙撑着没让自己瘫倒,他拼命镇定着狂跳的心,竭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皇上知道却没有处置他,他明白皇上是什么意思了。

高敬慢慢跪了下去,“老臣年迈,精力不济,恳请皇上恩准老臣致仕归乡。”

朱嗣炯微微吐出口气,高敬肯主动请辞就好,他是三朝元老,先帝几次嘉奖,甚至说出“配享太庙”的话,若闹得太过,于他于己于朝廷都不好看。

如此解决,甚好!

天色已到亥时,忽地一声霹雳响彻天际,苍穹上阴云翻滚电走金蛇,不多时下起雨来。

雨水瓢泼,哗哗冲刷着地面,似是要将大地洗个干净才痛快。

万碧打开窗子,凉爽的风携着雨扑面而来,吹散了一整天的闷热。

虽未明发,但高敬致仕的消息早就传开了,万碧想到王贵嫔,这次王家抽身早,倒没被牵扯,只是少了这个大靠山,王贵嫔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