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1 / 2)
焦队长将烟袋锅在鞋上猛磕一下, 也不说话,显然是已经习惯了这位董主任的说话方式。
两位队长不接他的话茬, 显然是要跟这位主任耗到底的态度。
反正自己家离的不远, 开大会有吃有喝, 队上的事也安排好了, 可是董主任是个城里人, 耗上一个月不回家看他急不急!
可把李花儿气的不清,“怎么能说话不算话呢, 今年麦子扬花上浆都好, 最近也风调雨顺的, 可是,再翻也翻不了一倍!”
道理谁都懂,可是这不是规定下来了么,谁还管你实际情况啊,理论上完不成,创造条件也要完成。
董主任笑面佛的脸上终于有了别的表情, 似乎是同情还有别的什么, 他无奈地说:“我老家也是农村的,还能不懂这个?”
两位队长是个老农民,不懂上面那些弯弯绕绕的, 就知道这个人不实诚,不敢说真话,暗地里鄙视董主任。
李明言知道大势无可更改,只能问:“那您看最低产量得是多少啊?您在城里也有家有口的, 孩子也都想着您回家,我们庄上也得上工呢,南地几块地种啥都拿不定主意。少了老队长也不行。”
董主任沉吟一下,然后去看两位队长的脸色,彼此都有些松动。
“现在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亩产报上去。另外一个就是丰田产量,搞好一亩地,亩产千斤以上。”
两位队长听到说这个,又是愤愤的,暗自嘀咕全村的粪水都上,小麦也产不了千斤。
只是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也都知道这次的事情必须有个了结,两位队长跟驻村干部拉锯也就··························是为了能给大家伙多留几颗粮食。
老队长发话了:“选丰产的,叫其他地块儿给它匀匀,匀出来一千斤。”
怎么看都是选一块儿丰产试验田划算,多也总共多一千斤的指标,如果算亩产,一亩地多出来一百斤,那几百亩地多出来的可就是一万斤啊!
摁完手印,大家都收拾铺盖卷儿回家。
李花儿抱怨她爹:“你也真是的,早早的报上去不就行了,给自己找麻烦不说,还让栋梁他家知道了。”
这是抱怨她爹不给她长脸,把事情捅到对象家里去了。
老队长心情不错:“早报上去能报一千斤?那孙子恨不得一人报个三千斤,好叫他完成任务得奖励。我就是捱,捱到最后看谁先顶不住。”
他对自己的这次抵抗非常满意,说是报产量不会真按报的数量征收粮食,真到那时候谁说的准?现在一个个的为了争功报的喜庆,真要交公粮的时候有的哭的!
“明言是个好妮子,懂的真多,你还知道定产呐?”
定产是对地块儿地力的一个估计,根据往年的经验判断哪块儿亩产多少,以后交公粮卖余·粮就按照那个数,丰年大家能剩下的粮食就多一些,年景不好欠收的话,那大家基本上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我不仅知道定产,还知道新垦荒地自收获之日三年不计产量呢。”
李花儿还在生闷气,听到这儿也感兴趣的问道:“那咱怎么不开荒呢,开出来的荒地打出来的粮食不用交公粮?是这个意思不。”
老队长叹气,小孩子就是单纯:“大家都不愿意开,开了荒得养一二年才有好收成。再说了,咱这里都是坡地,上头都是树林子,那费的功夫,还不胜种好咱自己队里的一亩二分地。”
李明言笑而不语,马上,秋收过后就有机会去开荒了。
藏在麦秸垛里的竹编被她收进了空间,手工艺品非常受追捧,这让她上架的东西卖的非常快。家里老少齐上阵,白天上工,夜里孩子们削竹篾,陈梅和李振国在油灯下编制,倒也紧赶慢赶完成了任务。
又让李明言小赚了一笔。
***
不过秋收之前的夏收,春种更当紧。
除四害耽误了几天,春种花生玉米一天比一天赶得急,麦子扬花吐穗,油菜也一天黄过一天,眼看就要收割了。
李明言也陷入了紧张的忙碌之中,家里人能上工的都出去上工,她也不例外,被分配了点玉米的活儿。
玉米地里满满当当的站了二十号人,地头栓了麻绳,被拉直了当做锄地的标尺。
玉米种被拌的红红的,一行人沿着前头锄好的沟点下去,六行四个人负责,一人在前头锄沟,两人在后头点玉米,剩下一个人在后边平沟。二十个人负责一亩地,干活儿麻利的话,一上午就能干完。
没有人能够磨洋工,老队长分配活计自有他的一套办法,找一个干活最麻利的人,他干一整天,出的活儿就是一个整工分。
要是他半天能干完,这点儿活计就只能值五分。
六行玉米的活儿,就值六工分。
有的人干活走神,老是想唠嗑,比如大伯娘,她看见明言立刻凑上来:“明言从南边回来啦?带回来的芒果真好吃,这得花多少钱,贵不贵?从山上拿回来的豆子还有吧,下了工再去你家拿点啊,菜园里不够种。”
明言手上不停,左手点种右手持瓢,不忘回答大大娘的话:“没有多贵,他们那儿家家户户都种的有芒果,跟咱种桃杏一样的。还有呢,我放的,俺娘也找不着在哪儿,回去我给你拿一斤。”
做这个得低着头弯着腰,一天下来人脖子疼腰也疼,陈梅有些心疼,“要不还是不去了吧,咱自留地油菜也该收,你在家磨镰。”
李明言觉得自己娇气了许多,她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一个人担自留地里的红薯不费劲的。却忘了自己还没有受过那苦,现在还是只能挣半公分的小媳妇。
李振国对于她的表现非常满意:“明言也长成个大人了,干活比她大娘都麻利,种玉米早种一天就多收一棒子,咋不干?”
陈梅白了李振国一眼,自己端着碗筷刷碗去了,不让李明言动手。
油菜已经到七八分黄,俗话说“八成黄十成收,十成黄两成丢。”
在油菜七分黄的时候,除了上工的时间,李明言一家人都在那七分地里,收割打捆然后运回家里,打上垛,把油菜籽焖出来。
夜里运油菜回家,李明言的空间出了不少力。让家里人直呼轻松,感觉这活儿干的特别的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