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7 章(1 / 2)
最后, 那些酸掉牙的酸枣被黎庭舟用来做了酸枣糕,还别说, 味道挺好的, 做的多时试着卖了几块,结果大受欢迎。
到了月底, 种下的春玉米都成熟了。桃源村种春玉米的多,按他们这的气候,秋玉米长的不会有春玉米那样好, 只有少数几家是种秋玉米的, 已经在七月多的时候播种下去了。
玉米产量高,以前穷的时候,每家都要种上不少玉米。就算现在条件好了, 这个习惯也没人改, 每家至少种了好几亩现在桃源村不想以前一样手动收割, 而是全村一块租了两辆玉米收割机。
桃源村的名头大家都知道, 租机器的时候人家知道了桃源村要租, 主动降低了价格, 只要求桃源村能够管饭,能同意他们花钱购买一些东西回家, 桃源村欣然同意了。
收玉米的这段时间里,村里人都忙活着呢,偏偏游客中有些人也要来插一脚。他们提出马上这一个月就要过去了, 想再参加一下桃源村的收玉米活动。
关于桃源村抽游玩名额这事, 总的来说不管贫穷富贵抽中的概率是一样的, 但是抽中后愿意来玩的确实有钱人更多一点。因为抽中后来桃源村玩,这要是有工作了要有魄力不工作。更别说桃源村里的消费高了,里面的东西比大城市的都贵,要是家里条件不好的,就算是抽中了,能不能承担起这么高的消费就不一样了。
这两回抽名额,真的有好几个放弃名额的,等着以后有钱了再来桃源村玩。而这第二回来的,基本都是家里算是小康的人。其中有一小半都是在城里长大,这些人都是没自己收过玉米的人。
前些日子他们弄过摘桃比赛,都绝对虽然有点累,但这种程度的累还是能够接受的,有陶然家做的早餐作为安慰,尤其还有比赛结束后的奖品,有些是他们游客们一起采购的,还有的是陶然给赞助的,各个都满意地不得了。
这回他们提出来要摘玉米,那些以前多少干过农活的人就不干了,这活更累好不好。最后同一批游客,有不少人选择要摘玉米,作为队伍隐形的领队的年楷身为城市孩子同样有点跃跃欲试,最终导致有些没打算参加但有点颜控的游客报名了。
最终竟然有二十多个游客参加,村民们听到了都不敢相信。
“你说这些城里人是不是有病啊?收玉米这么累他们还非要参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就是啊,就说前几年收玉米的时候,天天都是早出晚归,为了防止被玉米杆玉米叶割伤,还得穿着长袖长裤,晚上回家后衣服都被汗水浸湿透了。”
“关键是又热又晒啊,等把玉米都给收完,整个人都能黑给好几度。”
“收完玉米后,还得装车运回家。以前连个车都没有,就几辆手扶拖拉机,全村人都借着使。”
“以前我开着拖拉机拐弯的时候,二黑子骑着摩托车就撞上来了,把我给吓得哦,还好这小子躲得快,只把腿给磕破了。”
“这事我知道,以前那个拐歪处偏偏种了一片竹子,不打喇叭就是容易出事,现在不是陶然提议把竹林给清了嘛。”
“其实掰玉米棒还不算累,最累的是处理玉米杆。那才叫累呢。”
“以前你可最喜欢收玉米杆了,都抱着当甘蔗啃。”
“大家都一样,说的好像你们没啃过似的。”
村里人对此是这么评价的,全都是觉得这些游客闲着没事干,干一天就知道辛苦了。
这回游客们去摘玉米,还是年楷去找陶然沟通的,上次他们摘桃子干的还不错,陶然想了想就同意了,批了十亩地给他们。
游客们还不乐意,他们这么多人怎么就给十亩地,瞧不起他们是吧?当时那么多桃子就摘下来了,现在换成摘玉米肯定也不在话下。所有他们让年楷作为代表,找陶然商量去了。
“我可是问了村民,他们有的半天都能收拾半亩地出来,我们这二十多个人呢,只有十亩地恐怕不太够吧?”
陶然听他的抗议声,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跟他解释道:“村里人说的半天一亩,是熟练工,你们是吗?你以为摘玉米跟摘桃一样啊?摘桃我都安排在早上,更何况还是在山上,有树叶什么挡着。玉米地就不一样了,你得穿着长衣长裤,带着大帽子,说不定玉米叶把哪给划伤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