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别经年(2 / 2)

加入书签

紫鹃端来食盒,打开来看时,不过是两样粥,两样点心,两样清淡的小菜,一盅鸡汤小汤饼,一盅凤凰胎。

黛玉皱了皱眉,问道:“怎么做了这个来?快拿走。”

晴雯和紫鹃心知是凤凰胎了,凤凰胎原是唐代烧尾宴上的一道奇异肴馔,以鱼白和河鲜蒸成的蛋羹,黛玉素来不喜荤腥,这样穷奢精欲的饭菜自来不为她所喜,但今儿这道菜不是她做的。

郑嬷嬷咽了茶水,笑眯眯的说:“老夫人在京里有一旧仆,祖上是大燕的御厨,到她这一代已经落败了,无法,自幼卖身为奴,老夫人体贴她不易,故早早把她嫁了出去,她亦是知恩图报的,知道老夫人喜欢她做的斋菜,特地教给了自己的小女儿,因老夫人不喜多食,今早做得少了些,姑娘权且将就用些,也尝尝太太年轻喜爱的珍馐,至于这凤凰胎,姑娘放心,这既是素食,自然不会有荤腥。”

黛玉抬起头,清棱棱的看了郑嬷嬷一眼,郑嬷嬷笑得春风满面。

黛玉心中的古怪更甚,勉强用了些许,手艺果然不凡,粥与汤皆有一种难言的清鲜之气。

黛玉放下筷子,簌口洗手,一刻后,饮了一盅茶,才压下那股子不合时宜,对,就是不合时宜,黛玉垂眸,她想起了那种感觉叫什么了。

春天回暖,微风习习的时候,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那样独特的味道,清新,芬芳,泥土的苦涩!对,就是那种感觉。

黛玉心中不断思索,面上不露分毫,待她见了林母,心中的违和感达到了巅峰,祖母今天与往常不太一样,她悄悄退后一步,小心翼翼的观察林母。

林母谈笑自若,仿佛并未察觉到黛玉的警惕,说是认下自个的家,不过是在小花园略走了百余步。

走到观澜亭时,林母忽道:“玉儿,皇后为天下母,吕后是第一位名正言顺的皇后,年轻时的吕后,颠沛流离,受尽苦楚,这样的女人却配不上一个贤字,这公平吗?”

黛玉脸色煞白,心中的小鹿如锣鼓雷鸣,剧烈的跳动,起伏,脑中一道炸雷震得她心神不定,甚而有些惶恐。

但林母并没有要黛玉的回答,她只是无比专注欣赏手中的那一枝红梅,须臾,温声道:“玉儿,妙远小师父是当今五殿下,现居清宁宫,他派了清宁宫的总管来宣你入宫。”

骤不及防的消息,来得太过突然,和意外,又有林母先前的诛心之心,黛玉一时间,竟懵了,怔在原地,茫然而无措。

自从得到回京的消息,黛玉是有过心理准备的,一路上,也给自己鼓了不少气,但黛玉万万没想到,妙远小哥哥会对她和他的想见,如此急切和仓促。

仓促到她还没恍过神来呢,两个人竟然就要见面了???

被梳洗打扮时,被拉到马车时,清宁宫王总管殷勤奉承时,黛玉一直是魂不守舍,神游天外的惘然失魂状态。

马车行进庄严肃穆的大楚皇宫,晴雯和紫鹃发出小小的抽气声,黛玉没有清醒。

马车停住,=氛围停滞,宫人敛声屏气,偌大的宫殿,悄然无声,黛玉仍然没有清醒。

当她踩着黄花梨喜鹊石的马凳,借着宫人的手,踏下马车,整个人如在云端,身处云雾。

但当感受到平静而灼热的目光,见到朝思暮念,魂牵梦萦的青年时,知觉感官立刻回到了身体。

热泪盈盈,行动比理智更快更敏捷,她明明在笑,却泪流满面,少女情不自禁的欢喜,是楚元昭回到大楚皇宫,最明亮的一道日光,这道光驱散了他心底的悲凉和冰冷。

楚元昭眼角的光华湿润,他接住了飞奔入怀的少女,抱她转了几个圈,引来怀中少女粲然而笑。

笑着笑着,又是热泪滚滚,黛玉肌色如雪,双目似一泓清水,清澈见底,云鬓微散,脂粉未施,笑靥如花犹胜白里透红的金梅。

黛玉注视着楚元昭,两人的手仍是相握的,缓缓道:“一别经年,哥哥一向可好?”

楚元昭轻叹,握着黛玉的手愈发用力,却又怕握疼似的慌忙松开,他回视黛玉,目光中似宠溺似骄纵,眼底深处的,更多的是黛玉看不懂的深邃与复杂。

“以后再也不会了,我再也不会离开你,令你。”楚元昭柔声道。

只这两句话,寥寥十数个字,黛玉泣下如雨,扑到楚元昭怀里失声痛哭。

未曾谋面时的担忧,挂念,不安,包括长辈警告,提点,惶恐、畏惧、千思百绪,如残花凋零,风吹而荒,秋风过耳,杳无踪影。

※※※※※※※※※※※※※※※※※※※※

冷,好冷,我感觉冷把手指冻掉了,也把努力勤奋的努力冻没了,就剩赖在床上,白日作梦的幻想勤奋了。

小天使们,抱歉渥,久等了,么么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