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2 / 2)
这是顾宁儿第一次在宫里过夜,绿芜怕她不习惯,便没回自己的房间。她从柜子里抱了床被子出来,铺在榻上。宫里不像是外面,戌时还未过,就已经安静的诡异,宫外这个时辰,还能听到远处酒家传来的吆喝声。
顾宁儿抱着被子,歪头问绿芜。“你怕吗?”
绿芜看着从回廊的宫灯上,传来的微弱光芒,轻轻地说:“自然怕的,可又有什么用呢?!”
本来以为会睡不着的,但顾宁儿错估了她的适应能力,实际上第二天绿芜叫她了三遍,她才醒。
大宴和她没关系,因为她没有资格去参加。安乐郡主一早就被太后叫去了,顾宁儿吃好早饭无事可干,只好在东宫溜达。
大宴虽是晚上举行的,但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早在宫门刚开的时候,具已进宫。上午拜天地,祭祖宗,在宫墙上接受来自各地的百姓们参拜。下午接见各国使臣,献寿礼,晚上看表演,吃宴席,完了还有烟花秀和灯会。
而此时在宫外的徐氏,却没顾宁儿想象的那般顺利。
她们一早便来到城门口等着出城,哪知到了门口,见有不少车架排着长龙,有些车架看着就很不一般。徐氏有些后悔,早知道昨日出城就好了,这样宁儿也不会被困在宫中。
天光大亮后,城门还是没有动静,人群开始骚动起来。不止城里的人等着出去,城外的人也等着进来。无缘无故关闭城门惹得附近怨声载道,不少人高声询问,为何不开城门,守门的将领却默不作答。
那些看着很不一般的车架,差遣下人前去询问,得到了要等上头命令的消息。
又等了半天,在众人耐心快要耗尽的时候,城门终于开了。可惜不是打开正门让人随意进出,而是开了两扇侧门,由一队官兵把守,所有人进出必须讲明缘由。
徐氏让张老大去买了40个鸡蛋,两只老母鸡和几包红糖。原本租的骡车也不要了,让张老大挑着担子,张妈妈背着顾朗,福儿和寿儿一左一右的扶着徐氏,夹在一群要出城的人中间。
好不容易轮到徐氏,守门的问她家住何处,要去往何处。张老大答家住永平坊,去看嫁在隔壁县城的妹子。守卫见这群人中,就徐氏穿的稍微体面些,其他人只能说勉强过得去。
又仔细检查了他们带的东西,见母鸡腿上裹着红纸,糖上也有红签,随问:“是男是女啊?!”
徐氏反应迅速,她一拍大腿,眉开眼笑的说:“我苦命的女儿嫁过去七、八年了,前几日终于苦尽甘来,生了个大胖小子!”
她在乡下生活了几十年,此时,完全就是个市井中人。
而宫里的太子却不知道,他在城外的人马,早已经被擒了,他此刻还做着即将登上皇位的美梦。元平皇帝保养得当,看着不过40出头,他最起码还能在皇位上坐个20年,可太子等不及了。
看着从外面冲进来的禁军,元平皇帝皱眉,“怎么回事?谁让你们进来的?”
太子举起酒杯大笑,“父皇放心,只要父皇写下传位诏书,儿子不会对您做什么的。”
“你要造反?”
“怎么会是造反呢?只不过是让父皇提前将家业交给儿子,到时父皇就可以去,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了,岂不快哉?”
太子扔掉酒杯,原本吃酒的大臣,三三两两的站了起来。领头的何太傅走到中间,撩起衣袍跪在地下,“请陛下传位于太子。”
其余人也跪在何太傅身后,口呼:“请陛下传位于太子。”
元平皇帝冷笑,“好~,不愧是我的好儿子,还有谁要朕传位于太子的?”
底下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意志不坚定的或是想混个从龙之功的,也站了出来。
元平皇帝指着太子道,“朕给你个机会,现在收手朕还当你是太子。”
太子大笑,“收手?儿子也想收手,可珩王步步紧逼,父皇还一味的纵容。您可有想过,我这个太子该置身何处?”
元平帝反驳道:“那只是朕对你的考验!从古至今,有哪个的皇位来的如此简单?你从小便是太子,连这点度量也无,还当什么皇帝?”
其实这一切都不过是帝王权术罢了,元平帝心里很看不上张皇后和珩王一党,但他需要她们来压住太子的气焰。
当年元平帝在千军万马中登上帝位,少不了前皇后何家和太子妃庄家的帮忙。功劳最大的何氏子当上了太子,第二大功劳的庄氏女做了太子妃。何家主文,庄家主武,元平帝的压力着实不小。
有道是‘功高盖主’,当年若不是他扶持了张氏一族,恐怕现在他这个主子,已经被何、庄两家盖过去了!今日两家能逼的太子谋反,保不准将来太子也要被逼下皇位,另立他人。
这江山,是他们梁家打下来的,如果不是高祖皇帝,现在中原就是蒙古人的天下,哪还有汉人立足之处。所以这江山只能是他们梁家做主,其他人休想染指半分。“来人,何庄两家怂恿太子谋逆,罪无可恕,所以成年男丁,一律斩首示众。”
原本气势汹汹的禁军,顿时把枪头指向了太子一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