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外戚之家13(2 / 2)

加入书签

官府的粮食限购,粮店的粮食也限购,刚刚买到米的百姓,甚至来不及将米面送回家,直接放到身后的背篓中,转而又排到了队列最后。

很快,各个粮店门前的队伍就渐渐停止了移动,平日里和气生财的掌柜们和伙计此刻大多有些傲气逼人,纷纷在门口门牌前插上售罄的牌子。

“各位,今天小店的米面都已经卖光了,还请明日再来”。

有些人觉得都快排到自己了,却被告知今天的粮食份额没有了,不太买他们的账,毕竟常平仓那里是70文一斗,还有大量的驻军在一旁维护治安,要是耍横说不定直接被抓到牢里去了,但现在自己花平日两倍的价格还买不到粮食,不由得火冒三丈,吵嚷开来。

“这些天,你们也赚够钱了,到了现在还囤着粮食不卖,莫不是真的要我们身上的钱都刮光吗?”

敢在粮店门前吵架的要么是有点后台的人物,毕竟京城那些家境不富裕的官员也没有屯粮的习惯,平日的收入省一省还能勉强支撑涨了一倍还多的粮食,要么就是光脚不怕穿鞋的,我家就我一个了,有本事你叫人把我抓进去,还免得我每天买粮嘞。

苏相公和这些粮商的斗法现在京城里谁不知道?京城治下的百姓说起这些政治秘闻来,比起外地的官员都要清楚。直到现在还有一个词叫做“朝阳区的群众”,大家熟不熟,有多少娱乐圈的新闻秘密报道都是由火眼金睛的朝阳区群众发现的。

但凡有了天灾人祸,朝廷在善后时势必要让百姓怨有所归,发生水灾了,桥堤被冲破了,那主持修建桥堤的人就是罪大恶极的,肯定是他们从中贪污了,导致建造堤坝的材料缺斤少两。那事后只要将主持的官员问罪了,百姓自然就能平息怒火。

现在苏相公和这些粮商也是这样,这不仅仅是粮食的价格问题,更可以被称为一场粮食战争。谁能赢到最后,就可以将罪名统统丢给失败者。

苏琦输,少不了被罢相,出外,他一力主持的新法也势必会被废除。

粮商输,那么要么去法场走一遭,最轻的判罚也是流放三千里了,甚至一些和他们有关系的官员都会遭到惩罚,毕竟几个粮商哪有资格和宰相在一个天平上称重呢。

常平仓前几日每日对外售粮的窗口只有一个,每天只卖三五万石粮食,之前粮食的收购价是50文/斗,出售价是70文/斗,出售价比日常的粮价略高几文,但比粮行的130文/斗的天价粮要好上许多。

因此尽管知道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百姓依旧从四面八方赶来。

有勤快的,自然也有那些懒的,许多懒汉不愿意排队,倒是去城外的灾民聚集地去吃救济粮,虽然清汤寡水找不到几多米粒,也能混个肚圆,好歹是免费的。

官府对粮食的限制出售自然让城中谣言漫天,有那不事生产的闲汉,专门鼓噪常平仓缺粮说,就连漫天飞舞的小报上面也大多登载着粮食方面的信息,有猜测常平仓还有多少粮食,还有从江南筹集的粮食目前到了哪里。

常平仓卖粮的窗口越来越多,从原本的一个,变成两个,再变成四个,每日出售的粮食也多了起来,市井还有风声,粮食即将到达。

“九哥,听说江南来的粮食马上就要到了,咱们要不要先降价卖一部分,”平日里跟在林九后面的魏冀心里有点虚,仓库里的这批粮食是当初花高价从周边大户人家收的,平日四十来文一斗的成本,当时却花了六十几文才买到,倘若现在卖个七十几文,还是能够赚钱的,只不过比当初预想的要少很多罢了。

“是啊,五哥,九哥,我也听到粮食即将到岸的消息了”,西门园在家里排行第五,熟悉的人多有喊五哥的。

倘若外来的粮食真的到了京城,那他们手中的粮食就卖不上价了,毕竟都是去年的陈粮,肯定比不上新上市的米面,那可就砸在手里了,不说赚钱,能不赔个底朝天就算是好的了。

“不会,江南的粮食还早呢,这定是苏相公放出来的假消息,‘唱筹量沙’的故事没听说吗?想要用沙子冒充米粮,难道是把我们当做魏军的探子吗?这也太小看我们了”西门园试图安定人心,他有官身但没有差事,因此是不需要上朝的,但是他之前搭上了苏相公的对头吴非吴大人,毕竟钱能通天啊,根据吴非的消息,水运的粮食至少还有二十来天才能到京城,他们绝对不能自乱阵脚。

于是酒馆茶馆甚至瓦舍中,都开始频繁上演“檀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的戏码,让原本已经平静下来的气氛更鼓噪起来,激得人心惶惶。

这是变相的向苏相公宣战,你的戏码我已经知道了,别想骗的我们降价卖粮。

“可准备好了?”苏琦看向一旁的亲信,也是他的得力助手,嘉佑4年的进士周吉甫。

“相公放心,一切都安排下去了,过几日就能见分晓了”,周吉甫躬身答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