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土崩瓦解(2 / 2)
他这还不是一般的后撤,干脆就是不计成本的分兵突围:
一股五千人马一路向西,试图与子余关的北军会合,一起退往长山北麓;
一股千人方向正北,好像要退回老家;
最大的一股一万二千人却是偏向东北,竟像是要直奔千里之外的北番。那五千借来的北番骑兵打得还剩三千余人,也在其列。
后撤的敌军大概都有了方向和想头,计划周密,上下同心,再不是原来不断向南进攻时那样茫然——大概都知道以少击多,有点像鸡蛋碰石头——而是信心百倍,聚精会神,一冲出寨栅就猛打猛冲,剽悍异常。
李琨本来对耿庄就没有围死,尤其在其北面,只有少数监视部队,兵力十分薄弱。北军一冲出来,他们略作接触就慌忙逃开,只恨爹娘生得腿短,哪里还敢阻拦。所以不到一个时辰,耿庄的北军就跑得空空,连辎重、粮车都紧赶慢赶地带走了。
歼灭了向子林,驱赶了孙济,迅速收复芦河北岸重镇万聚坪,这个捷报迅速传到京师。老皇帝闻报大喜过望,一面布置庆祝,一面部署下一步的追击,一面商量如何论功行赏。
兵部的刘子峦刘尚特别高兴。
因为这第一卸掉了他肩头与心上一个极大的负担;第二正是他举荐的白朱二人在战胜攻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三是他从西海回来,特别向皇帝提起的大炮的威力,已被证明绝不是吹嘘误导。
大新夏国从此要进入火器时代了。
因此在商量下一步追击行动时,他执着地要求把白朱二人调回来,先入京面圣,呈报火器方面的心得经验,并膺封赏,然后再叫他们回到西海,大造火器,并相机平定大青铜的叛乱,驱逐在旁觊觎的绿眼海贼。
至于北方,索性全部交给李琨就是。几战下来,孙济精锐尽丧,已如釜底游鱼,让他慢慢地追剿平定好了。
老皇帝听了他的汇报,龙心大悦,非常嘉许,说就这么定了。接着便是聚集阁老开会,商量对英勇奋战、取得如此重大胜利的有功之人各自给个什么封赏,以激励前线的十万大军下一步更加奋勇地追奔逐北,克竟全功。
本来这事一点也不难办。
爵赏者国之大事也,所谓朝廷名器,授予谁不授予谁,轻重荣枯,成例俱在,兵部和李琨以及各有功将士自可照章办理,量功受爵,斟酌尽善,无庸多说。
然而这次却有一样不好办,那就是白朱两人作为客卿,眼下已是侯爵封号,难道再加到公爵不成?
新夏国的老规矩,亲王肯定是皇帝的儿子、兄弟、叔伯才能当。亲王之下的公爵封号则多半是授予上述亲王的长子,再下一代能不能继承都还要看情况。
开国以来几百年历史上,只有极少数外姓人封过公爵,那都是立下了不世功劳,使帝国转危为安的特大功臣才有份的。而且子孙递降,由侯伯子男一直往下降等降级,直降到再无爵位可继、回归庶人一个。
所以在老皇帝这一朝,少到竟然只有两个由老老皇帝时期传下、尚未老死的外姓公爵留存,其曾长孙都已经降成子爵封号了,此外的大小功臣没一个挨得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