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攻受互穿第三十一遭:(1 / 2)

加入书签

甲科剩余四人分别是阁老外甥白雁、太子伴读温篆和谢涟,以及江南才子陆南鼎。

由四等上升到三等, 后来居上的谢涟, 在殿试名次上反而超过了陆南鼎。科举和制科总是这么刺激, 不到最后一刻, 永远无法确定真正的赢家是谁。

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把目光聚焦到了陆南鼎,阁试陆南鼎就排在甲科的最后,殿试亦然。

堪称甲科的长期地板。

有些心思奇怪的人还会忍不住想, 陆南鼎是不是和甲科的最后锁死了?

这位江南才子反而表现出了极好的风度,不仅不见分毫气恼, 还大大方方与谢涟点头示意, 用口型道了一句恭喜。

并没有留下任何笑话给心怀叵测的人看。

因为……

再如何, 他陆南鼎都是甲科, 最后一名也已经是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了。

而且陆南鼎对于自己的水平心里还是有数的, 他所见长的是在文学方面的语言运用, 制科考试更侧重的还是政绩实操上的应对, 后者算是他的短板。能两试均入甲等, 已经很不可思议了。朝中重臣举荐他参加制科, 本意也只是让他来历练一下,重心本来是放在秋闱科举之上的, 只不过如今意外地就不用考了, 即将直接走上仕途。

事实上,陆南鼎能得甲等,就是因为他的文笔实在是太好了。辞藻华丽,但又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空洞, 而是言之有物的真才实学。好到让试官和武帝都起了惜才之心。

政务不行,还有很多研究学问方向的职位,可以指给陆南鼎去担任。

顾乔已经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用思考问题来转移对己身痛苦的注意力,好比,陆南鼎真的是他表姐夫吗?

不管是话本里还是表姐的来信中,虽都对这位未来表姐夫的学问极为推崇,但更多的还是在可惜或者是展望,若将来他能入朝为官,定会成为陛下的肱股之臣,是百姓之福。这描述与眼瞅着就要在才学之路上开始狂奔的陆南鼎,好像不太一样。

就类似于科学家和政治家的区别,他们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厉害的人物,可明显有些货不对板,很不对路。

太监继续念着名单,训练有素,又快又稳,堪称历史之最,又没太让人看出他的急迫。等全部宣读完之后,众人就重新拿回了自己的卷子,进行了最后一次分辨。这是他们的名次能够变动的最后机会了,所有人都很专注。

不过,一般是不会有问题的。

在确认众人没有了异议之后,一切终于尘埃落定。

制科及第,即刻授官。

周叔辩也跟着来凑了热闹,小声问身边的公主子闻添:“什么意思啊?这些参加殿试的都能当官儿了?”

周叔辩还是个白身,对朝中官员系统的了解,并没有战功爵位那么清晰。

周叔辩他爷和他爹都得封了国公之爵,只不过他祖父是真正的国公衔,因为他是皇后的亲爹,武帝的国丈。周叔辩他爹周大是因战功而得的开国公爵位,和顾乔他爹一样。周家一门两公,可以说是相当荣耀了,老周家的祖坟都要被青烟所环绕了。

两个爵位还都是可以传下去的。

早在孩子们没有长大的时候,周家的长辈们就已经坐下来开了个小会,把两个爵位的归属安排了个明明白白——由长子长孙的周大郎,也就是周叔辩他一母同胞的亲大哥,继承等级更高的国公位;由老二家的二郎继承开国公的爵位。

反正就没周叔辩什么事了。

哪怕周叔辩同样是大房嫡子,他的未来也得靠自己去拼搏。

周叔辩对此没什么异议,虽然他才是他爹的儿子,但他二叔是为了救他爹死在战场上的,由二叔的遗腹子来继承这个爵位,他觉得再公平不过。

也正是因为周叔辩打小就有的这股子憨厚劲儿,周皇后才动了心思,想办法让周叔辩当了太子伴读。

太子伴读是没有品级和头衔的,不能算是正式的朝廷命官,但有了这么一层经历,周叔辩未来的官路肯定会好走不少。事实上,闻道成已经给自己的这个表弟安排好了未来的出路——通过武举走武官系统,然后他再请旨求个恩典,直接给周叔辩一个飞骑尉或者云骑尉的敕命。

武帝重武轻文,武官在如今的大启还是很吃香的。

不过,从这一套操作里就可以看出来,周叔辩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别人已经给他安排好的,他自己其实还是个半大小子,还处在对外部世界一知半解的意识形态里。

能问出“太子出阁是不是嫁人”的傻话,也能不明白制科考试的规矩。

闻添翻了个白眼给周叔辩,虽然外人总觉得他们是一样的,都是不学无术的纨绔,但他知道他们是不一样的。他甚至是有点羡慕着周叔辩的,因为哪怕周叔辩什么都不懂,也可以什么都不用操心,依旧能有光明的未来。

“只有甲科可以被授官。”其他人无论考得如何,都只是谢谢参与。

制科考试这个制度从诞生至今,真正被授予官职的人也就两位数。这回武帝一下子搞出来六个,肯定是要载入史册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其他人就白考了?”周叔辩满脸的不可思议,如果是这样,他们都疯了吗?费劲巴拉地来参加概率这么低的一个玩意。

“对啊,不然你以为呢?”这也是闻添并没有特别努力的原因,他很清楚以他的本事是不足以进入三等的,那么四等五等对于他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与其努力考上四等还要再考一遍,不如假装努力过了也只考了个五等,能早些解脱。

武帝不是没看到下面周叔辩和闻添交头接耳的小动作,但他能怎么办呢?一个是他老婆哥哥的儿子,一个是他妹妹的儿子,都是亲戚。小孩子不懂事,他总不能真的当众不给他们脸。

武帝只能重重地咳了两声,提醒周叔辩和闻添适可而止。

两个胆大包天的家伙也很上道,立刻闭了嘴,假装刚刚什么都没有发生。

太监开始宣读圣旨,上面写着每个人的归属。

六个甲科中,太子肯定是不需要授官的。

白雁求仁得仁,他本就已是官身,如今加阶连升了两品,阁老脸上十分有光。

陆南鼎考之前是白身,考完就只能是九品的太子校书。

顾乔更加怀疑起了陆南鼎到底是不是他未来的表姐夫,不是嫌弃九品低,而是他记得话本里他表姐夫一直到意外去世,都没有正式入朝为官。

陆南鼎虽然只是九品,但也是实实在在的朝廷命官了。

虽然也存在因为顾乔和太子的介入让事情发生了变化的可能,但顾乔还是觉得不太对劲儿。

剩下的就是顾乔、温篆以及谢涟三人的归属了。

毫无疑问,顾乔会补了太子伴读的缺,但太子伴读并不算是正式的官员,没有品级。这也是曾经大臣们上奏武帝,是否要继续让太子伴读们继续参加殿试的原因之一,真考下去就要授官了,也就失去了一开始只是考验一下太子伴读们的目的。

武帝当时表示他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就再没有提过。一直到今时今日,众人才纷纷明白了武帝的办法。

——生造一个官位出来。

他是皇帝嘛,他说有就有咯。从今往后,太子伴读就算是一个官位了,有俸银和禄米的那种。

至于其他没有考好的太子伴读,他们也还是伴读,只不过是没有品级的,若也想有品级待遇,那继续努力考试吧。

不过,武帝并没有直接下给三人授官的圣旨,而是先问询了一番,有关于他们是想当有品级的伴读,还是就此顺势出仕。

除了顾乔实在是太小以外,温篆和谢涟都已经快要到了可以考虑成家立业的年纪了,这会儿就步入官场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顾乔和温篆都毫不犹豫地对武帝表示自己学识有限,水平一般,还想多读几年书,再为陛下效力分忧。

之所以说是为陛下办事而不是殿下,就是不希望引起武帝对太子的忌惮,让武帝过早地意识到,随着太子的长大,他身边的臣子也已经要选择站队了。在代表着现在的他和代表着未来的儿子之间,他们总要有一个更加效忠之人。

但武帝自幕后之人那一连串狗屁倒灶的操作之后,反而更加心疼太子了,根本就不会再往旁的方面去想,只一心满意于顾乔和温篆对当太子伴读不假思索的态度。

可塑之才,留在儿子身边真是再合适不过。

谢涟犹豫了一下,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他是所有伴读里年纪最大的,比温篆还要大,他同族同岁的堂兄弟已经在备考科举了,他却还过家家似的在文华堂里和太子读书,压力不可谓不大。他喝醉酒之后爱跳舞的毛病,就有一些原因是在宣泄这份压力。

如今谢涟辛辛苦苦地考完了,也入了甲等,有一个直接入朝的机会就摆在眼前,他不可能不去权衡一下利弊。

不过最终,出身耕读世家,全家都在热烈期盼着他能够早点为官的谢涟,还是做出了和温篆、顾乔一样的选择,他想继续在文华堂。

因为……

也就只有太子愿意容忍他那些一喝醉了就要扯衣服跳舞的怪癖了。虽然太子打死也不会承认他对这些从小与他一同读书的伴读有什么感情,但谢涟就是知道,他们的太子殿下比那些根本不把人当人的皇子公主要好得多。

这样的太子,值得他去等待,值得他去追随,值得他去誓死效忠!

武帝不住地点头,满意得不得了,他的梓童当初挑人的眼光就是这么棒,一个离开的都没有。当然,也是因为他的安-邦足够优秀,才能留住人才,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听从。

武帝这才让太监宣旨,给出了令全场一片哗然的最大惊喜。

太子伴读的品级定在了从六品,尤在太子侍讲和太子侍读之上,需要做的事情并没有变,依旧是陪太子读书。等于就是什么都不需要付出,就白得了一个从六品的官位。

同样是白身起步,陆南鼎只能通过一场考试成为九品,太子伴读却一上来便是从六品了。

一下场便是从六品是个什么概念?科举状元会被授予的翰林院修撰正是从六品,但这个修撰是需要在翰林院苦熬至少三年才能有所发挥的。顾乔等伴读却完全不同,他们直接就是东宫官,还不是像其他大人那样的挂名兼职,可以想到他们在东宫之内的权力会有多大。

说是一步登天也不为过了。

武帝一直看着他儿子,就想问他对于这个结果满意不满意。

闻道成是满意的,这约等于是武帝亲自放权给他这个太子了,在即将让太子参与政务的当口,给了太子伴读从六品的品级,短时间内太子那些兄弟姐妹都要消停了。哪怕心中再不服气,也只能憋着,或者生生气死自己。

闻道成都有些遗憾那些人没能在这一刻,一同与他听到这个“好消息”了,他们的表情一定十分精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