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3章 她还在(2 / 2)

加入书签

这一看,他脸上的笑意不由一顿,眼底露出几分惊愕来。好在这时候众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也无人注意他的脸色。只是司马相如自己的情绪实在不高,颇有意兴阑珊之感。

这首琴曲,可是他特意为卓文君准备的。

虽然在外游历了好几年,也见识过睢阳城和长安城的富庶,但这些东西,与他是没什么关系的。从睢阳回来时,梁王赐下的财物,也在路上挥霍掉了。司马相如家中贫寒,无以度日,心下也不免常怀忧虑。

这件事被他的好友,同时也是临邛县令的王吉知晓,便盛情邀请他前来临邛,言道卓氏女之前才大归,如今正住在家中。这女子生得十分美貌,兼且平生最爱才子,若是能够得到她的青睐,以卓氏巨富,自然不必担忧生计的问题了。

司马相如来到临邛之后,王吉为他造出了好大的声势,才有了卓氏这场几乎是专门为他准备的宴席。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这宴席上大放异彩,吸引住卓文君的视线。

一切都很顺利,司马相如早早就察觉到了垂花门那边的身影,显然对方正在偷偷窥视自己。

但为何自己一曲奏罢,那里就没了人?

难不成卓姑娘并未领会自己琴曲中的意味?这应该不可能,因为据说她平生最爱的就是琴曲,又十分倾慕自己的名声。

那么,就是她害羞了,所以提前避开?

想到这个可能,司马相如的心又重新落下来。只要对方动了心就好,至于其他的,可以徐徐图之。

……

卓文君有种十分奇妙的感觉,虽然才是第一次见到袁宵,但她却有种十分亲近的感觉,好像跟这个人认识了很久,与她待在一起也是最舒适的状态,不必拘束,不必隐藏。

而她以自己的本来性情示人,并没有扮成所谓的“大家闺秀”,对方似乎也毫不惊讶,接受得非常自然。

甚至她对袁宵本人的兴趣,还要超过她口中的长安。

所以袁宵在那边跟她解释长安的种种清醒,她却总忍不住问她的事。

“袁宵在长安时是做什么的?”

“家中还有何

人?”

“为何要到蜀中来?”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卓文君此前丝毫不知道,自己原来也是这么聒噪的人。

可惜这其中很多问题,袁宵都不能明确地回答,只好含糊其辞,随意应付过去。好在她是真的在长安生活过,所以能说出许多细节,不至于叫人生疑。

只是她不知道,这种含糊其辞,却有增加了她身上的神秘性,叫卓文君生出许多猜测。

谈话融洽,自然就会让人忘了时间。直到天色暗下来,两人才回过神来。而此时,前院的宴席早就已经散了。只是这里地方偏僻,始终没有人过来打扰。

卓文君力邀袁宵留在自家做客,明日在继续说长安的故事,袁宵自然答应了。

因为是女客,所以连经过卓王孙的许可都不用,卓文君直接把人领回了自己的住处,只说是客人,让仆人们进行侍奉。

卓家很大,宅子占地面积极广,像是一座小小的城中城,有自己的各种工坊,种菜、养殖、磨面、炊爨、乃至木工、烧陶、冶铁……甚至还有一座小小的盐井,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这么大的一座宅院,内中据说有八百家仆操持,才能维持它的运转。

所以只要没有人特意到卓王孙面前去提起,他基本不太可能发现袁宵的存在。所以袁宵也并不担心面对这位精明的大商人时,说不清楚自己的来历。

这天晚上,卓文君将袁宵安置在了她自己卧室的隔间里,方便躺下之后仍旧可以继续说话。

她躺在床上,心底仍旧翻涌着一种莫名的兴奋之意,让她激动得根本睡不着,于是压低声音,小声地跟袁宵说话。

直到困倦得眼睛都快睁不开,她才安分地盖好被子,准备入睡。

临睡前,她轻声对袁宵道,“说来你或许不信,我总感觉好像认识了你许久似的。俗谚说的‘倾盖如故’或许就是这种情形了。”

“我倒觉得,用另一句诗来形容更贴切些。”袁宵想了想,笑着回道。

“什么诗?”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卓文君怔了半晌,才点头道,“果然是句好诗,说得真好,文字也,“但我从未听过这句诗,这诗的体制和用语听起来也与我所学的相去甚远,莫非这是长安新近的流行?亦或是……袁宵你的作品?”

糟糕!袁宵惊得瞌睡都没了,开始绞尽脑汁回想,西汉的时候有五言诗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