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六章(2 / 2)

加入书签

两天的时间,静蓝把童年和少年时期最幸福的日子都过了回来。

后来想起,静蓝有点觉悟了,华艺名的关心是走心的不露声色,大气也大器,肖剑的关心用力过猛,太刻意。

这些都是后知后觉,只是当时已惘然。

华艺名和静蓝最后逛了新华书店,华艺名帮静蓝买一本《唐宋诗词赏析》。

夕阳西下,两人乘公交车回校了。

在校门口碰上了徐如萍。“哇塞,绝代双骄啊!”大嘴巴的徐如萍的一点不在乎周围人的目光。

逛了一天都没觉得有什么异样的静蓝这时才感觉到了是有某个地方不对劲。好在恰到好处的暮色给了她非常好的掩饰。

“从此以后还是离华艺名远点”静蓝在心里默默想着。

元旦放假结束到期末考试期间,学校不再有什么活动了,大家都忙着复习,应对期末考试。

师范类的学校,学生成绩抓的还是比较严的,静蓝所在的学校更采取了灭绝人性的末位淘汰制度。就是不管全班考试整体成绩有多好,每门学科的倒数第一名哪怕90分也必须交钱补考。现在大学的不及格补考太小意思了。于是谁也不敢麻痹大意,都全力以赴呢。

对于静蓝,她天生对考试无感,第一她从来不去争,倒数第一当然跟她也无缘。她虽然讨厌这没人性的考试制度,但她也没有牢骚。她不喜欢在众人的牢骚和怨怼中再增加点负能量,那样于事无补。从小静蓝就学会了逆来顺受,接受。再有什么想法都放在心里,一是她说也没用,二是跟她那无厘头的母亲也说不着,说了除了等于白说,还会遭到怒骂或呵斥。在这没人会怒骂或呵斥她,但她早就明白,牢骚和怨怼除了增加负面情绪,什么也解决不了。

既然改变不了,那就学着适应,这自己悟出来的人生哲学也让静蓝无论什么环境都能冷静面对坦然处之。

静蓝也认真复习,同样也跟平时一样看书,看各种闲书,她最得意的事就是看书。能有机会看书就是最大的幸福,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一次看到静蓝在看《安娜卡列尼娜》,华艺名实在掩藏不住自己的担心了。

“这书也太厚了,你就不担心真的被补考?”

“你担心我会补考吗?”

“这我倒不担心,你太厉害了,只是你不想拿奖学金吗?”原来华艺名的真实想法是这样的。静蓝知道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口,毕竟自己是团支书,不拿奖学金说不过去,不能服众。

“放心吧,我一定能拿二等奖学金的!”静蓝毫不谦虚,但她的口吻让任何人都不得不信。她并不是像别人看到的那么要强、逞强。她有她的想法,一等奖学金,要争也一定是她跟华艺名两人之间争,何苦呢,人家是男生,而且华艺名处处都为着她着想。

只是华艺名对静蓝还是不够了解,她对静蓝的实力还没有那么足够的信任,他更不可能想到静蓝想的那层。

“万一,二等奖学金也拿不到呢?”华艺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担心。

“当然,我是说万一啊!”华艺名赶紧补救,怕静蓝尴尬。

“放心吧,我会拿到的,就算万一我拿不到二等奖学金你放心我也不会卧轨的!”静蓝的幽默就在于恰到好处地接上手边资源。

华艺名担心静蓝拿不到奖学金会在以后的班级生活中失去威信,而静蓝就是不想因为自己让华艺名拿不到一等奖学金。两人都为对方着想,但角度不同。就算班长不是华艺名,她也会这么想这么做的。

期末考试战线拉得很长,静蓝好好看了几本书,也好好考完了试。她知道这是她春节前最快乐最空闲的时光,一定要好好把握。

静蓝已经盘算好了,寒假一回家她就要赶紧忙碌着进服装卖服装了。

春节是个家家户户都要买新衣服的节日。那时候的农村已不像她们小时候一件衣服过几个年了。农民手上都有了还算可以的闲钱,村里很多人都新建了瓦房,还有好几家建了楼房。静蓝家早就建了大瓦房,还带有相当不错的大厢房,在村上也算数的上的了,但静蓝母亲是个要强的人,她口口声声念叨的就是“如果静蓝不上高中,不上大学,我家楼房早就砌起来了!”

因此静蓝一直都觉得她欠了家里三间楼房,所以她更不好意思跟家里要钱。师范院校每月有伙食补助,对静蓝,这足够了。但毕竟每月还要有点生活费的,这些生活费静蓝一定会在上一个假期赚够,寒假当然得为下学期忙了。她很庆幸她现在只要现成进货卖货就行,不需要想着找路子,静蓝那些暑假进货的老板们都欢迎静蓝去他们那进货。

暑假最后一次进货时,静蓝特地带了糖给几位服装老板,跟他们告别,她要开学了。

国庆,元旦,静蓝给寥寥几个初高中同学寄明信片的时候也特别给这几位服装老板寄去了明信片。

生意人,重利轻义。他们还没见过像静蓝这样客走茶不凉的“特殊小客户”。

事实上,静蓝并不是因为寒假要找他们才给他们才如此的,一直到现在她都跟当年这些服装老板有联系。她早就不做跟服装有关的任何事了,但她从心里感谢这些原本不相识的贵人们。在静蓝的心中,人无等级无贵贱,只要是帮过她的人都是她生命中的贵人。

有时候我也纳闷,在她心目中人无等级,但怎么她就那么在意自己“老鼠女儿身份”这个早就没人在意的标签。

这个长情的人儿有太多苦是自己找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