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Chapter 19. 官场权谋(2 / 2)

加入书签

蒋言说不过谢楚山,只能点头:“那咱们回去将现有的线索整合一下,再审审那几个辅料,说不定会有收获。”

兄弟二人意见达成一致之后便回了办公室。

整理资料的时候未免靳平生犯浑,蒋言便刻意坐在两个人中间。靳平生是个心里装不住话的人,最后憋不住了,便推了推蒋言,低声问:“到底怎么回事?你俩悄悄摸摸地瞒着我说了什么?”

“我看你还是不知道的好,”蒋言头都没抬,继续盯着自己手中的账本,“你言太浅了,装不住事儿。”

被蒋言拒绝的靳平生有点郁闷,可这回儿要他去问谢楚山,他可舔不下自己的脸。即傲娇又别扭的结果是他将自己生生憋了一个上午,差点憋出病来。

中午的时候,大家都将就地吃了点便分头行动了。谢楚山继续去审问犯人,靳平生和蒋言出外勤,查各大城门、客栈,寻找苏雨轩。

苏雨轩受的是枪伤,睡了一周才醒来。他本性善良,总觉得救他的就一定是好人。所以对那一家子很是信任。他听那家的闺女说自己是被她爹从护城河里救上来的。第八日的下午,他勉强能下床了,准备出去晒晒太阳,并打发那家的小姑娘出去买了份报纸回来。他本来是想了解一下最近的动向的,因为他有点担心靳平生的安全。可谁料,他那份报纸直接将自己送到了省长的手里。

西安南城的延安巷全是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住的人也杂。但有一点,这里知识分子屈指可数,会买报纸回家的就更少了。所以,那家的丫头一买完报纸就被省长的人盯上了。

再加上那家当家的人也无意间看到了报纸上登着的苏雨轩的照片,又知道省长在找他,还给赏金。所以,苏雨轩很快就被卖了。

“为什么?”苏雨轩临了都没明白那家人救他又出卖的他的原因。

“我们老百姓有自己的苦。再说这山高皇帝远的,您那参谋长的官儿在我们这儿不顶用。我们这儿省长最大。”那家当家的言辞之间将自己的愚昧无知显露的一干二净。

这也让苏雨轩第一次认识到愚昧无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他被省长软禁之后倒是时不时的要两本书来看,他在忧虑国家的制度问题。眼下的国人,愚昧、封闭、无知,地方官僚主义等充斥着每个人的思想。想要国家强大,那么引导和解决国人的思想和认知问题,将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情。如果我能活着回到南京的话,那么改革,大规模的思想和教育改革将是继航校之后的另一件必须要解决的事情。

其他人都忙着案子的进展,白一凡除了写稿之外便在帮忙找苏雨轩。一次无意间他从罗氏口中得知有个南城的小姑娘买报纸的事情。沿着那条线,他终于找到了那家人家里。起初那家人不想谈,后来经过白一凡一顿真金白银诱惑之后终于透露了实情。说是被市长的秘书接走了。白一凡又辗转找到了市长的秘书柳宏林。白一凡最擅长察言观色、威逼利诱,但是这一招在柳宏林身上并不好使。还好他还有杀手锏,那就是柳宏毅的死。当他告诉柳宏林,柳宏毅是省长的人害死的的时候,柳宏林最终松口了。他告诉白一凡说人就在白一凡家的地下室。

白一凡一听便吓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家藏了个人,自家老爹老娘等几十号人居然没有发现。

白一凡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回去之后才发现家里空了,一个人都没有。但他的目标是找到苏雨轩,所以便没有多细想。

他拿着枪亦步亦趋的靠近地下室,打晕了两个守门的,然后进去找苏雨轩。

“你怎么来了?”苏雨轩见到白一凡的时候有些意外。他本来以为先找到他的人是谢楚山,可没想到第一个却是白一凡。

“这是我家地下室。”白一凡说着过去扶人,并告诉他说蒋言也来了,一帮人都快急疯了。

白一凡刚带着苏雨轩出了地下室,便碰上了买东西回来的另一个守卫。情急之下白一凡便一枪怼到了对方的脑门上,一招毙命。

“哥,我杀人了。”白一凡怔了怔,仰头说。白一凡的眼睛很明亮,苏雨轩觉得那是他这辈子都无法触及到的光芒。他艳羡的同时抬手揉了揉白一凡的额头:“没事,他们绑架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咱们是正当防卫。”

虽然苏雨轩这个正当防卫有点牵强附会,但对白一凡的安慰很大。得了鼓舞的白一凡小同志一口气将苏雨轩带回了住所。

苏雨轩被救走,所有的筹码便没了。省长那边的人立马树倒猢狲散,举报者、举证者快踏破了警局的门槛。在证据越来越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一直闭口不烟的商会林会长终于开口了。

据他交代,他们走的是柳州北海线,然后将人运送出国。而还有一条运城长春线,主要是运送年轻女子的,送给日本人做军妓。烽火飘飞、饥荒蔓延的年代,活着很艰难,尤其在饥荒发生之后,老百姓似乎并不在乎自己的去向,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行。这是林会长最后的证词。他说完这话之后便咬舌自尽了。

“此人生产性刚烈,要不是环境使然,他必须站队。也许他真的是一个好政客。”苏雨轩听说老林自杀了之后有些惋惜。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遂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九一八\"事变后,短短的4个多月里,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以\"九一八\"事变为发端,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东三省沦陷,被运往东北的人解救起来难上加难,南京方面最后的建议是放弃。柳州北海一线路途遥远,变数也多,沿途买卖从未停止,找起来人来就是大海捞针。但不论多么艰难,蒋言一众人还是决定一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