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2 / 2)
罗曼翻出语文书摆在桌面上,内心充满了无奈的叹息。
*********
“《晋书·王羲之传》里有这么一段描述——‘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这个地方啊,山清水秀,名士多居,王羲之在这里遇见许多性情相投的朋友,兴起则诗酒为伴,相聚一场。而我们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指的就是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王羲之与朋友们以‘修禊’这一祓去不祥的洗濯习俗为由,在兰亭集会,共赏山水,流觞赋诗,并写下了这一纸传世名篇……”
冉帅将课件翻到下一页,见下面的同学都一副兴致缺缺的模样,想了想又说道:“流觞赋诗这事,听起来风雅至极,但也还是有点难度的。诗人们把酒杯放入水中,杯子停在谁面前,他们就捞起来,饮酒并作诗。根据史料记载,兰亭之会的规矩是每人作四、五言诗各一首,如果有人一首都没作出来,就要罚酒三大杯。同学们猜猜,这次集会总共有多少人被罚了酒?”
到底是学校的门面担当,六高老师的颜值天花板。冉帅这么一卖关子,原本对这个需要“背诵并默写全篇”的课文充满抵触的同学们还是十分捧场地出声回答,“5个”、“8个”、“总不会有10多个吧”的猜测接连不断地冒了出来。
“总共有16个。”冉帅笑得风度翩翩,“那么,有没有同学告诉我,这次集会总共有多少人参加?”
他在教室里扫视一圈,最后将目光定在了正和沈翔睿传着纸条的罗曼身上,“罗曼同学,你来回答。”
刚把纸条攥到手里的罗曼:……哦豁。
她强作镇定地站了起来,看向黑板旁的投影幕布,妄图从课件里找出冉帅提问的内容来。
好在冉帅也没有存心为难她,重复了一遍问题:“罗曼同学,请问兰亭集会总共有多少人参加呢?”
“42人。”罗曼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错——啦——是41——”斜前方的曾柠柠拿书挡住半边脸,回过头夸张地给她做口型。
前桌的沈翔睿也把书立了起来,拿笔在注释的小字上点了点,示意她看书。
罗曼低下头看了一眼,又抬头看向并无愠色的冉帅,出言解释道:“书上的注释不准确。据《天章碑》记录,除了《兰亭集》里收录的那些诗以外,还有16个人因为作诗不成被罚酒。26个被收录的诗人,和16个被罚酒的诗人,加起来就是42个。”
冉帅一愣,“罗曼同学这是读过《天章碑》?”
“没有,”罗曼摇头,“这在我家是常识。”
“答得很好,不过上课还是要注意专心听讲。”冉帅闻言也没深究,示意罗曼坐下后又接着说道:“语文课本上的注释应当是引自《世说新语》,但《世说新语》里没有说明王羲之本人是不是包含在41人之内。《天章碑》、《法书要录》、《晋书》等所载42人名字都有出入。王羲之在会稽任职共5年,有学者猜想,《兰亭集》里记载的37首诗,或许并非出自同一场兰亭集会。”
“当然,这些内容我们考纲里是没有的。我就是看大家好像都要睡着了,所以故意为难你们一下。”冉帅把手里的课本往讲台上一放,单手支颐故作失意地叹了口气道:“没想到踢到铁板啦,这么偏的知识竟然都有同学知道。”
“冉帅你就不该问罗曼啊,她可是跟你并称校园十大风云人物的‘神奇少女’诶,女主光环自带打脸功能的好吗!”下面有同学调侃道。
冉帅眨了眨眼,“神奇少女?是在说表彰栏那个吗?”
他又朝罗曼投去一眼,颇为心有戚戚地点头道:“上面说罗曼同学‘外朴内秀’,看来果然如此啊。”
“冉帅你也看了那个榜单吗!”
“居然都把罗曼的评价语背下来了,天呐别班风传的那个剧情发展该不会真的奶中了吧……”
“冉帅你对‘招生办的阴谋’这个评价怎么看啊?”
两分钟前还是一副死气沉沉咸鱼样的15班同学,一提到表彰栏的话题立刻就活跃起来,嘻嘻哈哈地聊起了八卦。
冉帅看着满教室过分活泼的少年少女们,颇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怪不得徐老师跟他交接的时候会露出那种一言难尽的表情呢。见惯了尖子班严肃紧张的学习氛围,再来面对普通班这群将“青春”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学生,总觉得有些不太适应。
按说,半期考试的年级第一、第二都出在这个班,班级的学习氛围应该不至于这么……松散才对。在这种氛围之下,那位全靠运气押题的年级第一暂且不论,年级第二又是怎么静下心来学习的?
难道是什么学习天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