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77 章(2 / 2)

加入书签

一面让人将那些里长等人叫进了偏厅,一面让杂役拿来报纸。

“看坐。”淡声吩咐杂役给里长等人看坐。

“额们不累,不用坐了。大人有事尽管吩咐。”槐沟河村的里长局促地说。

对他们的反应闻知善有所预料,微微一笑,“这次大家来的目的本官已经知晓了,王二,把报纸发下去。”

槐沟河里长恨不得将报纸盯个洞出来,所有村子中就属槐沟河的地最好,种的麦最多。

“报纸已经发到你们手上了,一定要谨慎,不要弄错了。”闻知善收起了笑脸严肃说,就怕他们一个疏忽影响粮食产量,那对于农民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就是他也要受牵连。

众人连声喏喏应是。

闻知善仍然不太放心,就怕他们中谁将字给认错了,招手让人将教谕请来。

没多久,方教谕来了。

“大人找老夫何事?”方教谕胡子花白,一身褐色短打装扮,闻知善立刻知道他是要去县里的学田亲自耕种。

“看看这个。”亲自递给方教谕一份农报,后者匆匆览完一遍,击掌道,“写的好,写的好。大人,这该速速发布下去才是。”

说完抬眼一看周围的人复又讷讷笑了,“老夫废话了,大人已经想到了,不知大人叫我来有何事吩咐?”

“愧不敢当,这是太子想到的,也是殿下亲自撰写的,吾等定不能辜负了太子的美意才是。”

大家这才知道报纸居然是太子办的,方教谕顿时泪流满面,“我大明要中兴了!我大明要中兴了!”

众乡老反应更直接,双手高举报纸跪了下来齐声道,“太子圣明!”

吓了闻知善一跳,“这话可不能乱说。”

说完四下看看,没有看见其他人才将心放下,“这话要是被锦衣卫听了去太子爷也要落个不好,以后万万不能说了。”

众人讷讷爬起身来。

闻知善将乡老们又教训了一顿才作罢,最后甩出一句狠话,“谁要将今天的事传出去我闻知善饶不了他!”

说罢恶狠狠地一一瞪去,难得太子是个英明的,他们就盼着太子登基带领大明走向盛世,可不能因为一群无知乡老而毁了。就算他身处偏僻之地也知道皇上有多么宠爱皇三子福王,太子在朝中十分艰难。

“小民不敢。”众人齐声说道。

闻知善这才将自己的打算细细同方教谕说了,“本官担心有人识字不全或是理解偏差,不若让学中生员去各个村落给大家好好讲解一番报上的内容。这段时间本县可给生员每日三十文的补贴。”

方教谕连连点头,“应该的,应该的,他们自幼读圣贤书理应造福乡里传播圣音才是。”

他办事风风火火,等里长离开时身边都有一个生员了。只是白水县毕竟穷苦,生员数量有限,一些地远还没来的里长就分配不到了。方教谕不疾不徐,“等他们回来再过去也不急,左右还没到播种的时候。”

韩秀才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将报纸念一念一天就能得到三十文,这么美的事怎么能少了他。跟着槐沟河里长到了地方,他和在衙门八字墙前一般将所有人召集到村中心的大槐树下。

“都安静,仔细听好了,今年吃干还是喝稀就看你们听得认真不认真。”里长一通疾言厉色,就是村中最为泼辣的破落户也静消消不敢多言。事关一年收成,那可是大事,若是他们捣乱气走了秀才恐怕在村里就呆不下去了。

现场一片静悄悄地,只不时能听到鼻涕的吸溜声。

“首先我来说说这份报纸,这是太子爷亲自撰写的农报。啥叫农报,就是叫额们种地的报,是额们农人的报。这个报每月一份,大家都要按时学习学习,学好了能多打粮。”

他的话音一落,底下一片交头接耳之声。

种田可是庄稼人的活,太子身处庙堂之高能懂种田?能比他们种得还好?

韩秀才接着大声念报上的内容,渐渐地,现场没人小声嘀咕了一个个恨不得自己的耳朵和兔子一样长。

一篇文章念完,有人一怕大腿,“额说呢,额说额的麦子老长灰包,原来是种子不干净。”

接下来韩秀才又读了一篇关于预防小麦茎倒伏的文章,念完后再次和大家强调,“记清了,不能偷懒,播种至少要五寸深。”

“额们记住了。”

也有实在笨的,死活掌握不了比例,韩秀才干脆将药水调好比例才离开。

伴随着农报,陕西的农业改革风风火火的展开了。一直到后来大家回过头才意识到自己曾经经历了一场农业革命,不过眼下大家只是为太子的博学而讶然。通过一期期的农报,朱常洛给大家普及了科学种田的概念,当然,限于识字第一批农技员几乎全部都是生员。

像韩秀才一般的生员在长期给大家念农报、亲身示范之后都记下了一肚子的农经,说起堆肥、种田、播种、追肥等各个眉飞色舞,能说一箩筐。但一说八股很多人就面带苦色了,长期奔波在田间地头八股文都荒废了一半。

陕西的生员不算多,很多生员都要负责好几个村子的宣讲农报工作,县衙后来专门设了宣讲博士一职将他们这些对宣讲农报有兴趣的生员全都划了进去,有了稳定的俸禄他们日子过得挺肥。到了村子更是被里长好吃好喝的供着,临走还要塞上一小篮的鸡蛋、果子之类的,有时还有蔬菜、野味,这样一来连家用都省掉了许多。

对于卫所朱常洛并没有大动作,就算那只是一群农民也是一群有组织的农民。他有心收回卫所土地实行大农业计划,可是百年下来卫所的土地几乎都沦为了军官的私人产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陕西经不住一点不稳定的考验了,只能徐徐图之。

不过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已经暗示自己人如果卫所人外逃就给他们正常落上民户。待卫所兵丁不足自然可以将其降等或者抹去。

月初的一天,韩秀才一大早就赶到了县衙等候农报。

“怎么这么早?”相熟的衙役问开了。

韩秀才只是神秘地笑了笑,他早先将自己写的一篇关于农业深耕优劣分析以及技术概要的文章投给了农报,已经收到了对方的信件和稿费。说是要刊登到这一期的农报上,这事他没有急着宣扬开免得被人质疑他说大话,等报纸一出该知道的自然就知道了。

又过了会儿,驿站的驿卒带着农报和商报来了。

“恭喜韩秀才,农报上登了您的文章了,太子看了都说好。这些是样刊,您可以留着给子孙后代呢。”驿卒一见到韩秀才立刻上前贺喜。

韩秀才这会子也不讲究谦虚那一套,拿过一份农报就见自己的文章被刊登到了首页最显眼的地方不说,下面还有太子殿下的点评和夸赞。

“像韩渉远这种能够将眼光落到实处,反应基层问题的人应当给他加些担子。”朱常洛的一句话决定了韩秀才身为农技博士风光的后半身。

然而现在韩秀才还没有这种感觉,作为一个读书人虽说没能著书立说然而他写的文章被陕西数百万人看了。一想到这里他就一阵激动,他媳妇也挺激动,稿费足足有十两银子呢,大儿子的彩礼一下子就齐活了。

稿子一旦录用有银子拿不说还能得到大人物的嘉奖,有了韩秀才的先例,农报的投稿人多了起来。在一些官员眼里县里有人能中稿勉强也能算是政绩,至少能在太子爷等人面前卖个好。山阳知县贾达财大气粗,为此个人出资设了奖项。

可惜山阳县的生员还没一个能够在农报上刊登文章,终于一天有一个许姓老头儿的文章在报上刊登了。贾达听了半拉子就要亲自去给人发奖金,被师爷给拦住。

“老爷,那人的文章是登到商报上了,写的也不是正经文章而是一个白狐报恩的故事。”

“太子爷爱看不?”贾达立刻问道。

师爷犹豫了一下,他哪里知道太子爱不爱,他自己倒是挺爱看。

“应该是爱看的。”师爷硬着头皮说。

贾达拍了拍脑袋,“那我就给他发奖金。”

反正他也不缺钱,千金买马骨的道理还是懂的。因为迟迟没有文章被农报看中,山阳县的生员已经对投稿不感兴趣了,这时候出来一个写也算不错。

他没有亲自去给那人发奖金,只是让师爷去了。自己则捧着商报看那白狐的故事,还别说,挺好看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没完。

“怎么只有一半!”正是精彩的地方居然留下了未完待续四个字,贾达咬牙愤懑不已,“早知道就先不给他奖金了,不地道。”

正说着师爷进门附和道,“可不是,发完奖金后我就问他下面呢?您猜他说啥?”

“啥?”

“他说下面没了。”师爷没好气道,“没有下面的不是太监嘛!”

“噗。”贾达忍不住笑了,“恐怕只有这种想法清奇之人才能写出捉放白狐、白狐报恩的故事,你去让他好好写,写的好打赏少不了他的。”贾达一本正经道。

“那他也太美了,得了二两的稿费不说还有大人的奖金,怎么大人还要打赏他?”师爷不满地嘟囔。

贾达挥挥手,“你只管去把我的话告诉他。”

过了会儿师爷回来了,手里还捧着一沓子的稿子,嘴里骂骂咧咧,“老王八羔子,原来是写完了的,单瞒着我们,一听有打赏稿子就有了。还说什么商报的编辑不让他私下将稿子外传,不得已之类的,真是个老混蛋。”

贾达不理师爷,夺过稿子看了起来,直到看完仍然意犹未尽,“还别说,故事曲折生动、情深意切,特别是白狐送子报恩的情节很不错。”

师爷等了半晌,就等着贾达看完自己好一睹为快,胡乱应了几声后眼巴巴盯着稿子,“您看,我……”

贾达将稿子递去,师爷几乎迫不及待的一把抢了去,埋头苦读起来,如果忽略他那猥琐上扬的嘴角恐怕会以为他在勤学苦练呢。

本以为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没过两天师爷又鬼鬼祟祟的来找贾达了。

“大人,许老头儿又写了个新故事,拿来给您长长眼。”

贾达笑笑,“掌眼是假,讨要赏钱是真,这回是什么故事?”

师爷道,“既是给大人掌眼的自然需要大人先睹为快。”他可不是不识趣的人,人家巴望着从县太爷这得到赏钱,他哪能先看呢。

贾达漫不经心接过了书稿看了起来,只一眼就惊得猛然站起,“好大的狗胆,去把许老头儿押到大牢。”

师爷不明所以。

贾达猛地将书稿甩到书案上,“一派胡言,快快将许老头儿关押到大牢。”

师爷见贾达动了真火,转身就要出去,迎面碰上了一个嘴角含笑英姿不凡的年轻人,师爷只扫了一眼就去干自己的事了。

没过多久,正当师爷带着衙役恶狠狠冲向许老头儿家时,又有人来传话说不用去拿许老头儿了。

师爷一头雾水,那人也说不清楚,只说衙门来了贵人知县让他回去见见贵人。

“啊?”师爷迷迷糊糊跟着那人返身回去,才发现之前见到的一身英气的年轻人是当朝太子爷。

“学生参见太子殿下。”

“起吧!”朱常洛随意说道,他手里拿着正是师爷前面送来的书稿,一目十行看下去故事倒是十分有意思,只是行文十分大胆。主角竟然就是太子爷朱常洛,讲他一梦成为商纣王,用真龙之气将妲己振到十丈开外……

“挺不错的。”放下书稿,朱常洛心中有了新的想法,他一直想提高匠人的地位但就目前而言舆论的喉舌皆掌握在士子手上,其中顽固者占了大多数,鄙视匠作的观点很难改观过来。若是他一味简单鼓吹匠人的重要性反而会适得其反,本来他是打算慢慢来,这个许老头儿的倒是给了他一些灵感。

“劳烦去将笔者请来。”朱常洛含笑道。

“啊?”师爷傻眼了,不由地看向了贾达,他刚才不就是去‘请’许老头儿,不是被叫回来了。现在又让他去,到底是怎么个请法?

“殿下让你去请就去请,别磨蹭。”贾达恨铁不成钢,平时这个师爷挺会来事,关键时候就掉链子了,好在他别的不多就师爷多。

这师爷一出门,他立刻推出同窗师爷孟元了。他早就想好了,既然已经在太子面前留下了不甚大用的印象,要翻转他还真没那个本事索性让太子爷知道他心胸开阔、推举贤才。

“这是微臣的同窗孟元,自幼喜欢杂学,前阵子研究出这种福字苹果。”说着让人拿出了几个上面带着福字的苹果给朱常洛看。

只看一眼朱常洛就明白了原理,不过他倒是对孟元感兴趣。

“哦,你说说如何让苹果长出福字的?”

孟元一开始还有些紧张,问到他的长处慢慢就不怕了,将原理详细说了最后有些腼腆道,“微末之计入不得殿下的眼。”

“很不错的法子,如此一来果农只需种上一些福字苹果卖给有钱人就能解决温饱问题了。”朱常洛实事求是说道,“有功必赏,你有什么想要的?”

孟元没想到还有这等好处,愣了半天。

“学生,学生……”

见孟元实在说不出来,朱常洛笑着说道,“如此赐你一个秀才出生可好?”

孟元喜不自禁,“学生谢殿下栽培之恩。”

朱常洛摆摆手说,“谢到不必,望你以后继续努力,致力于帮百姓解决难题。大明现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为孤解决。”

“远的不说,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但治理黄河却是一大难题,孤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看到九曲黄河水不黄!”

朱常洛展现出自己的野心,有道是黄河清,圣人出。他倒想看看等到那一日父皇会是什么反应。

孟元等人猛猛点头。

“不过现在你最重要的给孤培育一批喜字苹果,明年孤就要大婚了。”

话音一转,朱常洛说到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不但不突兀反而让在场众人觉得如沐春风。

被太子夸赞是难得的殊荣,特别是当事人孟元,激动地脸都要冒烟了。

说话间,有人来报许老头儿来了,朱常洛忙召见。

许老头儿其貌不扬,邋遢得紧,见到满屋子的贵人一点儿都不紧张反而饶有兴致的观察开了,嘴里嘟嘟囔囔。

“咳,咳,还不见过太子殿下!”师爷暗示他。

许老头儿膝盖一软行了个三拜九叩的大礼,“学生拜见太子殿下,学生唐突请太子勿怪。”

别人觉得许老头儿没有骨气,朱常洛只觉得他十分有趣,尤其是那双滴溜溜直转的小三角眼。叫他起来后指着书稿问,“为何孤是书中的主角?”

许老头儿吞咽了几口唾沫,他能怎么说,能说纯粹是因为现在就太子爷在民间声望最高,只要主角是太子爷就算写一团糟也大有人买账?

他这本书就不是为了登报而是打算找个地方印刷贩卖地,当然要考虑读者流量问题。

噗通一声又跪倒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嚎,“求太子爷饶过小人,小人才嫁了大女儿,还有五个女儿没有出嫁,也没有嫁妆……小人还有给剩下的女儿挣嫁妆银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