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读书这件小事(1 / 1)

加入书签

上次跟心理咨询师聊天的时候,小言提到自己平时休闲时间就是看看小说这样子。

咨询师友善询问:“你喜欢看什么样的小说呀?”

小言沉默了,不能跟你明面上讲的,她心里默默地说。

“就是乱七八糟地看,一般都是那种可以帮助放松的。不是什么名著。”当然不是名著啦,小言同学每天看小说,基本上都是在吃脆皮鸭,再者就是一些小绿文。反正都不是什么可以拿出来光明正大地跟其他人聊天的内容呀。

是的,小言同学除了课程要求必须要读的书或者片段材料,很少自己主动正经去看一些比较有思想的东西了。她高考之后基本上也没有关注过时政消息,高中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时间,反而很重视这些课外信息的获取,现在有了充足的资源,小言反而没有积极性去看了。她每天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微博的热搜上有些社会事件,或者关注的博主转发讨论了什么信息。另外就是小言同学的朋友圈里面大家讨论的东西,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信息来源了。

小言同志是个非常不喜欢看政治新闻的人,每次上课提到什么政治议题的时候,她都下意识地想逃避。大概是这样的,高中的时候小言同学还会迫于生存需要来了解一些政治时事,但是现在基本上没有人可以逼着她去做这些事情了。所以小言现在还是一个一直记不清我国各任的主席和总理,美国各任的总统以及任期茫茫然,明明已经在各种课上重复过好多遍了,可是还是非常不清晰。一些国际上重要的议题,比如说难问题,小言至今也没有深入去了解过这件事情,只知道一些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皮毛。

以前小言同学自己的目标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人,就是对时政各方面是非常了解的。以前她还会认真看一下订的报纸,《参考消息》啦,《南方周末》啦,但是现在有好多好多报纸,小言同学基本上也不怎么会去看了。

但是,小言同学还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文艺女青年,希望自己跟别人交流的时候能够 C 格满满,讲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现实是,“希望”一直都是“希望”,并没有变成现实。

小言同学最近基本上完整看完的一本比较能拿出来讲一讲的书是严歌苓的《白蛇》,其他的都是蜻蜓点水,没有什么好讲的了。

好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言就开始感觉到自己看不进去名著了。每次看着名著,都觉得是过程曲折的不美好故事,从头开始看起的时候,很难看进去。一般小言能够看完名著,都是因为她从中间随便翻开一页,觉得这一页还比较吸引人,于是继续看下去,终于越看越好看的。这样看完的大概有《月亮和六便士》,还有什么,小言同学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大脑空空,非常贫乏。

吃脆皮鸭是可以吃很饱的,因为那些故事非常多,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套路。小言吃鸭鸭的时候,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吃的,比如她不喜欢吃蒜,她喜欢吃香菜……按照这些要求小言总能找到一些还说得过去的鸭鸭来饱腹。如果有的鸭鸭她看了个开头觉得没兴趣,就直接不看啦,主要是兴趣消遣到导向的,不必要非得逼着自己来看什么内容。

但是看名著就不一样啦。这个过程基本上不是小言在挑故事情节,而是她要去接受一个很有可能给她造成冲击的故事。这个故事一般都不会是那种酸酸甜甜或者一爽到底的情节,所以很大程度上小言是有可能不喜欢某些情节的,但是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就是书做主,而不是小言做主啦。

说起来真的去看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能够继续看下去呢?

在图书馆的时候,小言觉得还有其他作业要做,于是看一会儿觉得自己应该准备专业的学习了。但是神奇的事情是,一般做出这种决定之后,小言也并不会真的去写作业,一般都是打着写作业的幌子开始时不时玩一下手机了。

再者就是小言晚上睡觉之前一般都会看一会儿书,但是现在基本上没有这个安静的条件了。如果想看的话,就需要在手机上面看,这个时候诱惑就使得小言最后实际上是开始吃鸭鸭而不是看这个令人心累的故事了。

但是一个人不看书是多么可怕呀,小言这么想到,因为她时常会在需要输出的时候觉得自己脑子空空,或者思考时发现自己的浅薄。

“还是要开始稍微不舒服一点,去看那些真的讲东西的书呀,”小言对自己说道。

恐怕就是需要控制一下自己不要吃那么多鸭鸭了,有空的时候看一些其他电子书,而不是只看鸭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