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51 章(1 / 2)

加入书签

在和杨沐沐与邓支书、丁队长商定好价格及其他细节后,邓支书和丁队长拿着杨沐沐给他们俩的两千元订金,愉快的回去了,他们就等着中山那边的丝绸厂来他们大队签约。因为办企业这个事情,公社肯定是支持的,他们一点也不担心。再说就算是不能办下工厂的批文,他们也可以和中山工厂签订加工合同,这样一来也合理合法。

付时、陆必强全程参与了这场商业谈判,虽然不怎么高端,就是在付时家沙发上进行的,可是给他们俩极大的震撼和教育示范作用。没想到杨沐沐随机应变,竟然就把全部的莨绸销售权全部牢牢的掌握到了自己手里,超额达成目标。

沐沐愉快的大声说“付奶奶、陆奶奶,咱们去西关吃早茶吧!为了庆祝我、第一次帮忙谈买卖获得成功,我请客!”

付奶奶和陆奶奶自然是积极捧场,虽然她们俩带着小李、小王都没认真听,而是进进出出的打理院子,但是她们瞧着沐沐挺像那么回事,并且邓光荣和丁队长走的时候,也是笑容满面,可见是谈得很好。

杨沐沐转头又对付时说“石头哥哥,给付婶娘和付伯伯打电话,中午我们带好吃的回来给他们,请他们回家吃饭;要是不回来,我们管送的!”

大家换好出门的衣裳,就跑去西关喝早茶。杨沐沐顺便通过西关的老人,向香港传递了消息。陆必强对付时嘀咕“怎么感觉这两次的点心都特别好吃呢?”

当然会好吃呀,因为他们喜欢去的那家,也是第一次去的那家国营饭店,也和杨沐沐同学有友好关系呀。从第一次杨沐沐认出服务台上的徽记,饭店和在饭店吃饭的同仁们,就猜测杨沐沐是自己人,因为端午节的节礼,正是他们汇总邮寄的,其中还有他们的一份呢。

中午特意给付时爸妈打包的点心和粥,没有买面条,怕糊了不好吃。下午大家也没有去别的地方,而是回家安排莨绸相关的事宜,包括准备合同、联系中山的丝绸厂,明面上给香港那边拍电报通知。

在杨沐沐他们去了海南岛回来以后,顺利把各方的合同签订完成。邓支书也顺利从外贸局把那几百匹莨绸要了回来。在杨沐沐带着付时、陆必强清点完、封库后,中山的丝绸厂按合同,把前两次90%合计66万元的货款转给薯莨大队。

虽然这里边还包括了杨沐沐、付时陆必强的30元的一部分,但杨沐沐和邓支书说好,等邓支书收到最后10%的尾款,再把那30元钱提给杨沐沐。

薯莨的后续事宜,就不用杨沐沐管了,她收拾好东西,和付奶奶、陆奶奶一行人踏上了去往青岛的火车。一路风尘- 可不风尘嘛,那火车不但慢,而且不是全封闭的,又没有空调,即便坐的是卧铺车厢,可窗户还是得打开呀,不用一个小时,人人都是灰头土脸的了。就在杨沐沐觉着自个全身都有味的时候,她终于踏实的踩在了青岛的土地上。

一下火车,就能感觉到空气里海水的独特味道。大家在站台上顺利与陆必强的爸妈会合,出站后很快就到了陆必强的新家。陆必强家离火车站很近,而且从他家的院子里就能看到青岛的老码头。

陆妈妈和付妈妈完全是两种人,陆妈妈说话大声、干脆,身材也更高壮,很标准的北方大女人。据她自己说,她家是河北乡下的,因为挨着山东,后来家里干脆就跑青岛来讨生活。解放前在她自己哥哥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队伍,因为念过初中,所以被分配去做了电报员,一直干到现在的接线员。

青岛天气很凉爽,海鲜也新鲜,关键付时和陆必强经常带着杨沐沐,去海边赶海。这乐趣一下子就增加了,陆必强家离海边很近。每次他们都能弄到不少蛤蜊、海虹,有时也会有海蛎子(牡蛎)。杨沐沐觉得蛤蜊味道很鲜美,养两天吐干净砂子,不论是炖冬瓜蛤蜊汤,还是放点辣椒爆炒,都很美味。

主要是特别好玩,有一次,杨沐沐伸手到水下的沙滩里扣蛤蜊,结果被一只小螃蟹夹住手指,当时就把手就给夹紫了。回去以后,陆必强就被他妈妈给揍了好几下,陆爸爸也运着气狠瞪了他好几眼,陆奶奶也责怪他没有带好妹妹。这让陆必强很委屈,觉得杨沐沐是陆家失散多年的亲闺女,而他则是垃圾堆捡来没人要的小可怜。

赶海只能弄到些小海货,像鱼、虾一类的,他们都是直接和码头的渔民偷偷的买。有时当地水性好的小孩儿、小青年,在赶海时抓到的大螃蟹、海参啥的,他们也会用票或是钱来买。因为他们三个水性都一般,没法像当地人,一个猛子就扎得又远、又深。

因为付时、陆必强和杨沐沐出手大方,虽然不是本地人,可也因为买人家的海货而结识了几个好朋友。其中就有一个很特别的人,叫费炽,男,17岁。

说费炽特别,是因为费炽现在是一个老军人正经领养的孙子;他本身据说是旧青岛一个大人物的儿子,但是小老婆生的。后来大人物在青岛解放前跑了,全家除了房子里的家具,就剩了一个没妈的孩子费炽没带走。费炽那个时候只有两岁多,当时差点饿死在那个屋子里。

后来又有人证明,费炽的亲妈也是穷人家的女儿,因为长得不错就被这个大人物的狗腿子,从家里当成抵债的物品硬抢走,再送给这个大人物被祸害了。生下费炽不到一年,他妈就死了,据说也是被迫害死的,于是费炽就成了被剥削的人民,政府把小费炽送到孤儿院抚养。结果费炽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自己跑回以前的老房子,呆在他妈和他以前住的小房间。

大家都说,费炽这孩子别看小,可是他很念亲恩,知道想妈妈。但是解放以后,费炽家的房子就被收归国有,并且分配给两户人家居住,费炽的回来就不那么受欢迎了。

正好旁边一幢屋子的居民,是一位老将军,他的妻儿都在战争年代逝去,在看到过费炽好几次被拒之门外后,这位老人收养了费炽。虽然当时老人年纪并不算很大,五十出头的年纪,可他觉着,自己儿子要是活着,孙子应该会比费炽还大些,于是让费炽叫他爷爷,祖孙俩就这么相依为命的生活过来。

费炽可能是遗传了他姥爷家渔民的血脉,游泳和潜水都非常厉害。据说费炽妈妈家也是渔民,因为一次台风天把他姥爷和家里的壮丁,连船带人都没了,所以才欠了岸上管渔税的债,费炽他妈妈才会被人从家里给抢走。

每次大家一起赶海,费炽的收获是最多的,除了海参、海胆这些滋补的东西他自己留着,其他的海货他都换成粮票、钱什么的。有时东西不多,也白送给人。

毕竟费炽并不是真的缺钱,并且他受到爷爷的影响,想当一名海军,驾驶祖国最先进的军舰,驰骋在大海上。现在每天赶海,一是为了弄点滋补的东西给爷爷被身体,另外就是锻炼自己的水性,为以后做准备。

费炽家离陆必强家不远,虽然大家在赶海时打过照面,但大家结识并成为好友,完全是一块糖引发的血案的连锁反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