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1 / 1)
第二十六章 摸着石头学地理
李暮歌和苏彩儿照着地图走了四十分钟,终于找到了一条石梯,一眼望去蜿蜒曲折看不见尽头,山崖突出,一棵松树顽强□□的生长茂盛,成为一大亮景,所谓“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说的应该便是此景了吧。
“看到了吗,K山属于上三迭系紫红色尖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在中世纪发生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中,使今日K山及东北、西南一带产生了一个山间盆地,雨水不断冲刷的黏土、砂石积聚到盆地中沉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被胶结成紫红色砾石。”李暮歌指着K山介绍。
接下来我们边走边说,等遇到可以触摸的岩石层你可以触摸学习。
李暮歌指着一片层层叠叠不断凸起的岩峰解释“这种地貌的形成是因为遭受到来自东西方向的挤压,开支褶皱隆起,形成褶皱带雏形,这种形状就是褶皱,和断层是不一样的,主意区分”。
苏彩儿皱着眉头似乎有些明白又不是很清楚,李暮歌见状从背包拿出地理书翻到地质构造那一章对照现实和图片及文字简介再次细致分析“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使岩层形态呈背斜或向斜。而在地球表面,由于岩层弯曲,导致地表也弯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这就是构造地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的断裂构造,是指岩层的断层,断层后使岩体的形态呈地堑、地垒状态,都属于地质构造。而岩层的断裂后形成的地堑导致地球表面形态下陷,成谷地形态,这是构造地貌。”
接下来的一天时间两人边走李暮歌边讲解,苏彩儿有时候会停下来摸一摸做个笔记加强记忆,不知不觉间,身后竟是跟了一串人也在听李暮歌的讲解。
“听明白了吗,还需不需要我再给你讲地壳运动和恐龙的灭绝,听说这里发现了恐龙化石,就在前面的博物馆中,待会可以去看看,那里还收藏有珍惜植物和昆虫”。
苏彩儿摆摆手“懂了,人文地理这块儿本姑娘还是很有自信的,就不劳烦李公子了”又升了个懒腰,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暮歌点点头,“好,地质构造你摸也摸了,看也看了要是再不会那只能说你笨的无可救药了。接下来说光线,知道夕阳是怎么变化得来的吗?”
苏彩儿答“是因为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前进时,部分光线偏离原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因为介质中存在其他微粒或介质密度不均匀引起,火红的夕阳就是光被微尘散射所造成的。”
李暮歌敲了敲苏彩儿额头,无奈“物理学的真好,周老师知道肯定很骄傲。我们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讲起吧。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即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也就是说北半球仰看北极星在地面上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周期即:恒星日360度,真正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是360度59分,人类实用周期为24小时;速度即:南北极点无速度,线速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度纬线是赤道的一半),角速度是除极点外都相等(15度/小时,1度/4分钟)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近日点即1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快,远日点即7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慢,方向是自西向东(北天极俯视逆时针),周期是公转360度。
公转和自转的关系是同时同向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太阳光与成90度平角的光线在地面上的交点,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是:最北即北回归线是6月22日也就是北半球夏至日,最南即南回归线是12月22日也就是北半球冬至日,在赤道上是3月21日、9月23日即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公转周期是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你只要记住几个时间点就好,考试并不会那么复杂,而且以你的智商也不可能从事天文方面的工作,所以不用搞那么复杂”。
苏彩儿有些头晕,我们的目的确实是来实地学习的,但也不用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讲课上吧,第一次出远门的浪漫约会这样开始和结束真的是别开生面啊。
下山回到市区,两人吃了个煲仔饭坐了当晚的火车回家,因为苏彩儿她妈妈找不到女儿了,打电话没人接,在家等也不见人,打给李暮歌才知道外出学习了,换给苏彩儿接电话,被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什么出门不知道打招呼,出去了也不知给家打个电话,也不怕家里人担心之类的,到最后苏彩儿不断道歉,并保证坐当晚的火车回家,才算躲过一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