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第一印象(1 / 2)
第一印象,眼前这个生也二十多岁一个青年,风流倜傥,纶巾羽扇。
头戴着的纶巾不是太多见,手摇的羽扇则是特有名。
纶巾不多见的原因,是因为现代人早不用这种东西束头了。
他们或者是留个现代发型,此招摇过市;或者带个帽子,用来遮盖脑袋。
又省事有安全,遮凉保暖的性能还特好。
纶巾,是一个三尺见方的青布,用一个特殊的方法,包在脑袋。
因为早期的时候,诸葛亮专门带着个东西,因此又称之为“诸葛巾”。
这种诸葛巾,因为按当时也是汉代的长度是三尺见方,那时的一尺,相当于现代的6.93寸,也是接近7寸。
所以到了现代,这种纶巾,也是长宽各有二市尺的一块方布了。
要说这样一块方布,如何飘逸洒脱的绑在脑袋,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绑的不好的话,不但不能给佩戴的男子增加什么招风度数,反而成了他的累赘。
没见到那个玄空道长,好好的一顶混元巾道士帽都给他搞丢了,何况那个不是帽子只是一块方布的纶巾。
相之下,儒家对于帽子的重视程度更加高于道教,因为他们向来提倡衣冠正代表的是心术正。
甚至还说什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由此而知,那个帽子不但要带,而且必须要戴正。
不戴、戴个破帽子、戴了帽子又搞丢了,都是不成体统的。
而儒家把正衣冠、知兴替、知得失,并列在一起,知道这三者是贤rén dà德别不可少的基础要求。
而在这三个要求,正衣冠摆在第一位,可见衣冠不整,在儒家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贩夫走卒之流。
因此,儒家士子出来行走,会见各方成名人士,端端正正戴一顶好帽子是必不能少的。
有了好帽子,当然要有配套的服装搭配在一起,否则成了吓唬乌鸦的稻草人。
还有一说,现在西人的服装流行,正式场合不穿西装,觉得没有入流一样。
不过,正宗的儒家士子绝不这样认为。
因为他们要戴纶巾。
脑袋戴纶巾,脖子系领带,叫蹬着皮鞋,看去绝对是一个戏子。
扮演的角色,是活脱脱一个土老帽进城。
正式的装束,应该是头纶巾,身穿长袍,不要马褂,脚蹬布鞋。
最好是出自家老婆亲手拿出来的鞋底和鞋帮制成的手工品。
当然,换换样也能将,但是绝对不会有那种天然的纯正。
现在,这个来说项的一介生,是这个装扮。
一顶纶巾头戴,一袭长袍适体裁,手轻摇鹅羽扇,千层鞋底走不歪。
尤其那个纶巾,如同长在脑袋,稳如磐石!
不知道从戴到现在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走过了多少路途,愣是一丝不苟正正呆在他的脑袋。
看到他的人,即使是熟人,也都啧啧称。
当然这些人都是纯属看热闹的。
一声不吭却更加注意的人则是心暗暗惊异。
这老头儿平时的纶巾,也是经常歪歪斜斜,表现得不是很正经的!
难道今天该这个老头儿出彩?
第一次见到约盟区最大的头头脑脑这么给力?
难道这意味着儒家又要重新兴起?
这老头儿能够感受到大家的反应,心不禁暗暗得意。
表面却不动声色,
原来这个戴纶巾,也是一项高级技术!
作为具体的一个技能,它要穿戴其它的衣服更加要求技术水平高。
因此,具体的技术流派也如同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一样了。
这老头儿实际也不是特有天分,它的技术高人一筹的原因,是一个因素。
他的年龄其他人都大。
所以他的经验多。
他施用的技术,是分层固定法。
一共三个层次。
脑袋、头发、内罩,最后才是纶巾
操作的程序,先把头发固定在脑袋。
然后把内罩固定在头发。
最后把纶巾固定在内罩。
这样层层禁锢,三层合一,戴去的纶巾,稳如泰山!
别说轻易不会在脑袋到处乱串,死级大风也无法刮动它分毫。
这种戴帽子的牢固程度,更是让道教玄空道长的戴帽子低水平望尘莫及。
所以,一块小小的纶巾,实际蕴藏了太多的东西。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能看出来的,里面还有什么不被人知只有他自己知悉的东西,难以猜测了。
而那个纶巾,别rén dà多都是装样子,看到一个举得可装装相,趋之若鹜,实际啥内涵都没有。
可是这个老头儿,不一样了。
那是一富有智慧的象征。
别的不看,只要他摇动两下鹅毛扇,一个别出心裁的主意能蹦出来。
再看一眼,气质又是一变。
变成了满腹经纶。
自古人云“腹有诗气自华”,是他这个样子。
凭他这个样子,虽然不能加分,但是在年龄的预估,起码也要加十岁岁的。
这样一来,这个人已经达到而立之年了。
可是听了武凌霜的介绍,百里良骝才知道自己的眼光还是离敏锐差得太远。
否则也不会觉得他只有三十郎当岁。
而武凌霜告诉他的这人的岁数是多少?
一百二十岁!
整整差了一百岁。
这不是一般的误差了。
而是整个一个不着调,不沾,十三不靠。
当然这事又不能全怪百里良骝,也怪这个孔毓良长得太不着调。
哪有一百二十岁的人长得如同二十岁?
这不是存心误导人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