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 章(2 / 2)

加入书签

这晚隔壁李老爹跟李老娘说话的声音蟋蟋窣窣的,隔着堵墙能听到个一星半点儿。

“老头子,你说这次咱们家谁去?”推了推旁边睡着的老伴,李老娘说道“老大年纪到了,这一去肯定会误了婚事儿,老二……。”李老娘想说的是老二不能去,他跟沁娘是一胎双生,这年头一胎生俩,还分别是一儿一女,这一儿一女还都长成了的,在这个年代来说她们家那可是有大福气的,这去了那些地方能安安全全的回来还好,那要回不来不就是折了她家的福气嘛,张了张嘴,这话李老娘到底是没敢说出口。

似是知道自家老伴的想法,半响才传来李老爹的声音:“先看看吧,先看看今年的情况,咱们家这么多人,一个都不去肯定是说不过去,到时候问问里长,我们家给上个半角银子,看看能不能将这兵给免了的。”

短暂的沉默之后传来李老娘的抽气声.

半角银子呀,她得多久才能攒起这半角银子。只是为着不想让儿子去服兵役而舍了半角银子,李老娘到底是没说啥。

只是老夫妻俩这夜到底是没说话了。

夜深,待别人都睡着了的时候,李老娘又爬了起来,打开藏在枕头下一个裹的紧紧的小布包,一层一层的将布打开,露出了里头包着的东西,迎着月光那东西发出淡淡的光晕。

李老娘将那东西攥在怀里:“这可都是银子呀,还没捂热呢,就又得给别人”李老娘心疼的捂着银子,久久的睡不着觉。

可若要芸娘说,她也是不愿意自家大哥和二哥上战场上的。

战场上刀枪无眼,谁知道去了是个什么样的光景。

只是这计划到底是没有变化快,按李家老两口原本想的实在不行就拿钱出来顶替一个人头,可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招兵公示出来那天,竟然是摇差拿着名字挨家挨户的点名。

往年都是里长统计人数上报,只要你不原意去,交了银子即可将名字划掉。可今年是摇差一家一户的上门点人,点完当天就走,这个消息让芸娘的心沉了沉。

这样的情况只能是说明了战事吃紧,急着用人,其他的原因她暂时还想不出来。

听到消息的李老娘哭天抢地的回到家,这头大家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儿呢?那头李老娘抱着两个儿子哭的不撒手,边哭边咒骂着:“这西边儿该死的胡人怎么就不让他们死决了。”

李老爹照旧抱着他那个焊烟袋,有一口没一口的抽着,沉默了半响说道:“哭有什么用,这不是我们不愿意出银子,而是今年情况不一样,你没听摇差说,今年情况特殊,所以今年才不允许用银子买人头。”

李老娘哭着松开两个儿子,准备来撕扯李老爹:“那怎么办?儿子去了如果回不来怎么办?“

李老娘这句话戳中了李老爹的痛点,老大是长孙,老二…. 两个儿子谁去他都不舍得。

李老爹手上的汗烟也不抽了,在旁边的石磨上敲出烟袋里还没有燃烧殆尽的烟丝,半天指着李老娘说道:“回不来,说明他们没命享福,我们又不是不愿意出钱买人头,只能怪他们命不好。”语毕指着李大哥说:“老大你去吧,你是大哥,得有个当大哥的担当。”说完,不等家人做出反应,离老爹大步跨出家门,脚步快的好似后边儿有什么东西在追赶着他似的。

李老爹走出门慢悠悠的往水田里走去。你说李老爹不难过吗?不,他也难过,说他心里不痛苦是假的,他明知道那是一条不归路,可他还是选了大儿子去,可这也是形势所逼,有老大在,总不能让老二去不是?想到这儿,李老爹似乎没有那么难受了,就连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这一次的兵役大王村几十户人家,没有一家能逃过。

家里没有青壮劳动力的。也被摇差拉了家里中年的抵了上去。因此,一时间村里哭天喊地的到处都是。

山脚下的秦家,原本就只剩秦远一个人,他这一去整个家里就空了。

这情况如果是搁村中间或是村头,可能还担心说家里没人了,会不会隔三差五的丢些东西。

像秦远这情况压根儿是不需要担心的,原因无非就是山脚下这地方,一般的人不敢来,二般的人村里暂时还没有。所以秦远也没做多想。他在走之前找了一块儿布,包了几身换洗的衣裳,至于贵重物品什么的,只乘他娘留的个玉手镯,他将手镯原样包起来揣在怀里。

至于屋里其他的东西,秦远看了看,反正放在这里也没人敢来拿,就都不带了!

拾掇好要带着走的东西,秦远又回头看了看这个他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

似是怀念,似是留恋,可时间终归是有限的。不多会儿,他终归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向村头集合的地方走了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