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买马之役(2 / 2)
两个军的将领们又不傻,当然不会放过这种好机会。
开始还是仆役挖,后来两边觉得人不够多,速度不够快。
后来除了警戒部队之外,全军都投入到了挖坑作业当中
一万六七千人,挖了一个下午的坑,你说会有多少
伏击地区在三十步宽的区域内全是坑,多到自己人都担心走路会崴脚的地步。x
等到日落之后,诸多大名又开始担心清军援兵见到这里挖坑太多,就会绕道。
这准备工作真是又费体力,又费脑子,很熬人啊!
好在驰援旅顺只有这么一条大路,其他都要穿过山区。
骑兵进山的话,一旦遭遇伏击,那就是死伤过半的事情了。
阿部重次就是要在旅顺周边地区布置一个口袋阵,不论清军援兵从任何方向过来,最后都跑不了。
对方要是不来驰援,最迟五天,旅顺城便会被郑芝豹舰队用发熕给轰塌了。
届时城内守军若是不主动跪地乞降,一个都活不了。
一个敌兵价值一百两银子,谁不眼热
倭军内部的分成是这样的,德川大将军本人提取二十两,各大名提取二十两,剩余接归下属所有。
一换算的话,六十两银子差不多能折合三万钱,可以买一匹战马了,闻讯的武士们自然是欣喜若狂的。
不然大伙挖坑怎么那么积极呢!
没人喊累!
因为明后天掉进坑里的可都是活生生的银子啊!
对武士们来说,这简直比钓鱼来钱还快
不用多,一季干一次,全年就能过得无比舒坦。
占多数的步战武士不是不会骑马,而是囊中羞涩,买不起战马。
通俗上说,只有刀、马、甲三者都配齐了,才算是一名装备合格的武士。
在他们看来,眼下的战事就是为了买马而准备的。
故而在私下,很多步战武士都将是役命名为“买马之役”!
三万钱,换作平时,不知道要攒几年才能攒下。
而现在,一战之后,说不定就到手了三万钱。
想到这里,不少穷困潦倒的武士都眼冒绿光
他们没有仆从,也没有战马,部分人的大铠还是木头做的。
全身上下,唯一还算过硬的装备就是手里的薙刀和武士刀,再就是背着的和弓。
想要翻身,不论如何都要在是役使出浑身解数了,不然天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有机会。
每一名武士内心都是孤独的。
“真正的朋友”只有手里的刀、身上的铠以及胯下的马。
装备越好,所谓的“朋友”就越多。
反之,就越发的苦闷与压抑。
只有通过战争的方式,才能体现出自身价值,并改善生存现状。
这就是武士们存在的意义!
装备最好的武士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则,除非其地位已经晋升到了大名。
与铁炮足轻营盘里插科打诨的一副市井模样不同,武士们在大战之前,或在闭目养神,或在检查兵器,交头接耳的情况都很少见。
铁炮足轻与仆役加入战争只是为了得到乞活的铜钱,而武士们则是为了活得更好。
由于追求不同,所以他们也显得比对方更加的努力上进。
为了购置三大件来装裱自己的面子,武士们甚至愿意付出生命代价。
在武士们看来,这个理由是非常合理,且无可厚非的。
失去一切的武士那就是浪人,比足轻还没有归属感
由于本土长时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导致武士集团生存压力很大。
尤其是步战武士,很多人都在勉强度日,家里揭不开锅的情况也不是鲜见。
到了辽东半岛,还不曾接敌,但却可以美美的饱餐一顿。
这里大米管饱,每人还能分到一斤重的鱼以及不少海带佐食。
海鲜都是随行的渔船捕捞上来的,这样就地取材,配合郑氏从南方运来的粮食,便可支持五万大军在辽东半岛征战月余了。
一些大名觉得海鲜乏味的话,还可以享用附近百姓种植的蔬菜和饲养的牲畜,他们不吃,也会便宜敌军。
明国皇太子已经知会了德川大将军,辽东半岛为敌占区,此范围内的任何物资,除极个别之外,倭军登陆后都可以无条件征用。
战区的人口都可以装船运往山东,这些人口也能兑现银子。
抢人也能变现,这是让大名们非常开心的事情。
不论是大名还是武士,都不曾想到战区的餐食比本土还要好。
因为贪吃,足轻与仆役里的很多人都撑到无法弯腰了。x
由于家境不好,自己赚的又不多,他们在老家吃饭都要定量。
这下总算可以放开吃了,使得他们的吃相让大名们感到非常的尴尬。
幸亏军营里只有翻译和向导,不然真是要被明军同行们给耻笑了div
明末黑太子 </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