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一章(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十一章【天命攸归】

帝都雒阳谷门外的显阳苑,建于桓帝时的延熹二年,作为雒阳最近的一处苑囿,显阳苑占地大,时常作为天子外出游玩的行宫。--*--更新快,无防盗上----*--

苑内分布有雕梁画栋的殿宇十六处,北边的大片林场供天子和群臣郊游骑射,中间园林引雒水流过,两岸建有亭台楼阁,各类奇花异草引蔓穿隙在奇石之间。而南边最大的殿宇显阳殿平时是天子起居、处理政务的地方,殿内檀木作梁,玉石为灯,锦帛为帘,极尽奢华。

如今大好景致不见天子欣赏,苑囿却在董卓进京后给占了。

今天,殿内原本也应该同往常一样歌舞升平,乐声悠扬,只是此时殿内一众乐怜舞女跪伏在大殿两旁,大气也不敢出。

“真是气煞老夫!”

董卓一进显阳殿便解下冠带,将发冠重重地扔在地上,披头散发的姿态下,狰狞的面孔如同恶鬼一般。

“义父息怒。”跟随进殿的吕布温言劝解。

相比董卓的土肥圆相比,吕布身材高大威猛,相貌非凡,近来也算是雒阳城中被议论纷纷的美男子了。

董卓看了眼吕布,火气倒是没有之前那么旺盛:“这帮文人果真是迂腐不堪,要不是卢植这厮是海内大儒,又素有贤明,老子今天第一个砍了他!”

吕布回忆了一番今天/朝堂上的细节,说道:“义父要改奉陈留王为帝,阻挠的人不在少数。”

“要是没有那些弯弯绕绕,奉谁为帝都是一样,但,”董卓顿了顿,冷下了脸,“但我指使叔颖杀了何太后的哥哥何苗,何家难免嫉恨于我们董家。何太后又是刘辩生母,若是将来小皇帝羽翼丰满,他们何家人站稳了脚跟,便是我董家的祭日。”

董旻,字叔颖,董卓的亲弟弟。

雒阳政变之时,何进被宦官诛杀。他让董旻教唆何进旧部以“何苗不与其兄长同心剿灭宦官”的理由攻杀了何苗,他们不费一兵一卒就接管了何进和何苗的军队。接着又使吕布刺杀了执金吾丁原,顺利接收了雒阳的守军和防务。

如今他董卓权势正盛,位极人臣,朝堂之上岂容有人挑衅!

吕布也没有隐瞒他的想法:“我竟没有想到这层关系,还以为是义父喜爱陈留王。”

吕布曾经听闻,刘辩从小养在民间,不懂礼节,举止轻浮。当日董卓迎回小皇帝,小皇帝哭泣不止,唯有陈留王刘协对答如流。今天在朝上,小皇帝也是一副懦弱不堪的样子,哪有半分帝王威仪。

董卓倒没有怪罪他的意思,笑道:“奉先不知道此事前因,想错了也是正常的。--*--更新快,无防盗上----*---以奉先勇猛,我自然是不怕他们的。只是如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件事咱们还需从长计议。”

这时,门外有亲兵奏报:“报!苑外有一人求见司空,自称是博士李儒。”

董卓皱了皱眉,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员,找他又能干什么?

“你且先让他过来。”董卓挥退了殿内一干乐怜舞女,胡坐在殿内的天子之席上,等着见一见这位博士李儒。

等到李儒进殿,董卓举目望去,见他头戴高冠,眉眼细长,留着撇八字胡。

董卓当时就对着吕布笑道:“这人看着像个大奸臣!”

李儒一进殿就看到董卓坐了天子的席位,又听他称自己为奸臣,心想:董仲颖此人果真是狂妄至极。

李儒倒没有气恼,他对着董卓弯腰行大礼,说道:“文优见过董司空。”说罢又对吕布拱了拱手,“见过吕都尉。”

“你来找我义父,可有事情禀报?”吕布习惯开门见山。

李儒说道:“此来,是为司空献计。”

“哦?”董卓有些惊讶,“你也支持我废立皇帝?”

李儒笑道:“不错。司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乃是治国大才。”

董卓听惯了溜须拍马,冷冷地说道:“那依你之见,我该怎么做?”

李儒说道:“司空今日以伊尹、霍光【1】的旧例比喻自己,想要改立陈留王,于情于理确实不合。”

正是因为今天卢植说了这些话才触怒到了董卓,董卓见他没事找抽,当下便要发作。

李儒赶忙大声说道:“董司空,与这些腐朽们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不如强硬施压,废立都在司空一念之间!”

“我倒是想一剑砍了小皇帝省事。”董卓按捺住脾气,翻了个白眼。

“司空忘记了一个人。”李儒松了口气,缓缓说道,“大将军何进已死,现在朝中另一把手是太傅袁隗。有了袁隗支持,那些墙头草又有何惧?”

董卓捋了捋额前的头发,说道:“如何让袁隗支持我?”

“司空不如给袁隗递一封书信,直言询问袁隗的看法。他侄子袁绍当日对司空横刀相向,现在不是弃官跑了吗?这事儿也得让他汝南袁氏给个说法,若是袁隗不肯,司空就派人去汝南追捕袁绍,他们家那么多人,定然有人会掩藏他的行踪。”

李儒早就想过,董卓如今想得到士人的支持,袁氏四世三公,不如卖个面子给他。董卓如今势大,没有人敢忤逆他,忤逆过董卓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跑路。他袁隗身为太傅可跑不了,他若跑了,以董卓的野心,整个汝南袁氏都要完蛋。

董卓听了李儒的计策,哈哈大笑:“旧事重提,倒也不错。李儒!你代我写这封信,我一会派人给他送去。”

董卓何尝不知道,杀人乃是下策,他自诩已故的董太皇太后和他同姓,说不定百年前也是一家人,以外戚的身份把持朝政,有些事便不能做得太过。

李儒见董卓采纳了他的办法,躬身道:“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