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檄讨董】(1 / 2)
荀绲坐在三楼的通风楼阁里喝茶看信的时候,荀彧已经从楼下上来了。---
荀绲抬起头看了一眼,儿子戴着高冠,身上穿了件黑色的儒服,并没有穿官服。
“还没有到休沐的日子,你怎么回来了。”荀绲又低下头看信。
荀彧却微微皱眉:“如今早晚天气都凉,父亲怎么还在这里吹风。”说完他走到栏杆边上把支着竹帘的棍子放下。
做完这些,荀彧才悠悠跪坐在荀绲对面的席子上:“我辞官了。”
荀彧说得言简意骇,荀绲却只是微微点头,并没有询问的意思。
“父亲不问原因?”荀彧有些纳罕。
荀绲这才把头抬起来,笑道:“可是因为董卓自封为相国,入朝堂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我儿不愿意再为虎傅翼,与之同流合污?”
荀彧奇道:“帝都的文书得十日左右才能到颖阴,父亲什么时候学会了占卜之术?”
荀绲哈哈大笑,将信递给荀彧:“我可不会什么占卜术。喏,这是阿庭写来的信,你看了就明白了。”
荀彧快速地读完了信,依旧掩饰不住吃惊:“让我们迁徙族人去冀州避难!”
原来董卓自封相国的事儿是韩庭告诉荀绲的。
他这从侄自小由他父亲教导,平时除了读书上课,也还忙着干其他事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经常跟他说起自家老宅的趣事,他忍不住去瞧了瞧,能人异士倒是不少,派人打探董卓封相这件事情也就不稀奇了。
荀彧吃惊的是为何韩庭会有如此远见,甚至有些想法跟他不谋而合。
“此事,你有什么看法。”荀绲问荀彧。
荀彧略一沉吟,说道:“董卓现在倒行逆施,将来肯定会有人起兵反他,而颍川是四战之地,首当其冲。我回来的路上还碰上了同样弃官的博士韩融,但韩先生跟我说,他要将族人迁往密县。阿彧认为,密县虽然有大槐山和梅山作为屏障躲藏,但不足以避大祸,”说完又笑了笑,“阿庭想的倒很是长远。”
荀绲摸摸胡须,眯起了眼睛。
颍川郡属于平原,陆路水路四通八达,因为靠近帝都雒阳,繁华程度一直都是不亚于司隶的,因繁华而兴盛,也因繁华更容易遭遇兵燹。
荀绲眼睛一亮:“阿庭说,冀州正在兴办官学,还邀请你我在邺城讲学。既可以避祸,又可以做学问,可谓一举两得。”
荀彧点点头:“我再想想,况且迁徙是大事,我还得去说服里中百姓。”
荀绲说道:“此时交给你去办,我就先行一步了。”
“父亲这是什么意思”荀彧有些不解。---
“你刚才没看见?你再看看。”荀绲指了指被荀彧放下的竹帘。
荀彧走到旁边,又把帘子掀了起来,望了望学堂的方向。
刚刚他没注意,现在只看到学堂的院子里停着七八辆牛车,一群作黑衣打扮的人正在把学堂的书籍和其他家什往车上搬。
荀彧倒抽了口冷气:“这……”
铃铛响了,过了一会儿,上来一个一身黑衣,五官棱角分明的少年,荀彧记得他——是韩庭身边最得用的阿庆。
阿庆对着荀绲行礼:“荀公,已经交代妥当,再过两个时辰应该就可以启程了。”
荀彧一撇嘴:“这会不会太急了?”
阿庆笑了笑:“主人说要请荀公品尝冀州美食,荀君也肯定有事要办,让我留下供荀君差遣。”
荀绲在旁边捋须——不知道冀州有什么好吃的。
下午,荀绲带着荀家的族人跟着搬家大队走了,而荀彧带着阿庆在里坊游走,劝说里中百姓迁徙。
但大多数百姓听了荀彧的劝解都纷纷摇头——他们怀恋故土不愿离开。
只有小部分人拜谢荀彧,表示会带着家人收拾行囊前往冀州。
荀彧有些沮丧:“阿庭是不是知道他们不会走。”
阿庆眼神清澈,说道:“主人还说,若是百姓们不肯走,将来有机会的话,他请韩府君出兵护送百姓。”
荀彧大笑,过了半晌说道:“我们也走吧,兴许还能追上父亲他们。”
……
和大张旗鼓地派人和车队去接荀彧的族人不同,派来给甄宓送信的只有一个人——路生。
甄宓打量着眼前穿黑色男装的少女,眉宇间有几分英气,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要不是同为女人,她还看不出这是个女的。
甄宓抱臂:“我说怎么写个信还要派人专门送来,跟我借人?”
路生表情不变:“主人也是这么跟我交代的。”
“我怕他借了不还我!”甄宓仰着头说道。
路生:“……”
路生生硬地跟甄宓复述了一下:“他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甄宓翻了个白眼:“那是借过一次以后,现在就跟我有借有还,万一不还了怎么办。”
路生:“……”
甄宓看着没有表情的路生,顿感无趣:“算了算了,我啊,以后还得仰仗一下他,我借!”
韩庭借的,自然是赵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