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五章 物质(1 / 2)
一次十万亿公里的长途旅行,对人而言,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一种理性的规划。
1513年,度过自己的十岁生日,花甲之年的阿达民,却对旧时代人类的太空探索计划,报以相当程度的理解。
如果,仅仅是如果,自己没有在五岁的某一天,踏上追寻永生的路,那么今天,十岁的自己,应该已嗅到了死亡的冰冷气息,进而心生紧迫,意识到自己在这世界上的时光正在一点点流逝,
不久便会耗竭。
一旦意识到自己命不久长,紧迫感,便是任何稍具头脑之人的必然念头。
但又能怎样呢,拒绝死亡,抵挡横扫而至的镰刀吗,有一千亿前人的命运铺垫在前,旧时代的人们都心知肚明:
自己,绝不是死神的对手。
一边是热爱的生活,一边是顷刻而至的死亡,身处生与死的夹缝之,人,便会心生紧迫,想要在生命逝去、意识消散之前,尽可能见到更广阔的世界,探寻那无穷无尽的奥秘,正因如此,人类才会在拥有探索太空的技术之后,迫不及待的,要走出盖亚,走出太阳系,甚至迈入广袤无垠的宇宙。
时不我待,一旦任由岁月蹉跎,身后这世界再有怎样的惊叹,
也注定与自己无缘。
古往今来,正是这时光流逝、人生苦短的紧迫感,让一代代人筚路蓝缕,奋力拼搏。
人类,唯一能意识到“自己很快便会死亡”的物种,之所以能从南方大陆的稀树草原走到今天,建立起灿烂辉煌的明,紧迫感,是关键性的因素之一。
但是在今天,站在1513年的时间节点上,即将浴明的实力,攀登科学的高峰,假以时日,才能更游刃有余的迈向星辰大海。
总揽全局,gāo zhān远瞩,不论民众如何评价阿达民的一系列指示,1513年的盖亚净土,正在逐渐以方然的意志而前进。
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太空探索方面,研究机构里的白大褂们达成共识,以水星、金星作为第一阶段的探索目标。
不论水星,还是金星,地表环境都极其恶劣,人类很难涉足。
而盖亚净土的第一阶段太空规划,也没有“登陆水星金星”的内容,相反,一系列预研项目的动机,几乎完全围绕“全产机”体系。
说白了,按照阿达民的设想,人类明迈向地外空间的第一步,目标应该是“攫取能量”,在此基础上,将“全产机”升级而成的“终产机”,部署在近日轨道,从而极大提升人类明的生产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