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章 不恨了.2(2 / 2)
身边的富二代们,除了精英一类,其他的真的吓到他了,屡教不改的。
玉溪这边剧组不用去,剧本没啥该的,她也不用去公司,时间多了,小半个月能转好几个地方了。
两口子有了计划就行动起来了。
孩子们知道了,一点都不觉得苦,反而很高兴,觉得比旅游有意思多了。
方煊知道了也要去,王福禄后知道的,直接把儿子给打包了。
玉溪这边的团队就更加的壮大了,带着孩子多了,又去的地方是山区,安全很重要,自家就带了保安和助理了。
王福禄的家独苗苗,王福禄更是舍得花钱,又请了俩,加上神经敏感的文婧,好家伙,孩子七个,跟着的人足足有九个,还不算玉溪和年君玟呢。
七个孩子以为去露营,拿着压岁钱买了不少的装备,户外的帐篷,各种户外工具,吃的用的特别的齐全。
衣服都是运动的,舒服的来。
玉溪和年君玟愣是没插上手,玉溪翻看着孩子们准备的行李,无语了,“你们去野营?”
方煊有些不好意了,“阿姨,你说去山区,我猜一定没有给我们住的地方,所以就多准备一些。”
玉溪看着几个孩子眼睛亮晶晶的,无语了,他们的确是去山区,可去的,至少是有小学的,有学校的,至少不会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最后看着孩子们的热情,到嘴边的话没说出来,孩子们高兴就好。
玉溪本来也想带徐强去的,招娣没让,来回都是钱,哪怕不用自己花,也是主家的钱,她不好意。
准备两天,年君玟这边安排好了时间,一行人出发了。
第一站,玉溪选的,g省,这边的留守儿童最多,一个村子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很多的孩子一两年都见不到父母的。
飞机到了省会,助理早就安排好了车子,为了不那么壮观,租了一辆客车,一辆suv,这边到处都是果林,但是依旧很穷。
从城市出来,进入山区开始,车辆人就少了很多,因为山区多,道路不好修,很多下了公路的地方都是泥土路。
目的是杏林乡离镇里镇里算是近的,也要翻山,乡里一百来户人家算是大的,附近的乡村孩子都会来这里上小学。
如果愿意继续上中学,在翻山继续念书,只不过继续念书的不多,大部分不是跟着父母走打工去了,就是留在家里帮着爷爷奶奶。
这些都是玉溪了解到的,车子进入村子挺轰动,能看到很多的老人坐在门前干活,远处的地里主力是十几岁的孩子,成年人真的没几个。
乡长算是年轻的也快五十岁了,“请问,你们来乡里是?”
玉溪说了目的,“我们是来到处看看,到了这里。”
至于捐图书馆,玉溪没打算先说出来。
乡长挺失望的,他以为是来考察捐款的,结果不是,他们乡真的太穷了,尤其成年人都走了,没什么文化,打工在外花销大,能带回来的钱真不多,反而乡里更穷了,“哦,这样啊,你们今天走,还是要在这里留宿?”
玉溪,“我们要在这里待几天,乡里有没有能住下我们一大家子的地方?”
乡长眼睛亮了下,住宿一定不是免费的,这也是收入了,“一家子都住下不现实,这样有两家连着,应该能够住下。”
玉溪,“麻烦您了。”
“不麻烦,不麻烦,这两家都是老人和孩子在家,你们住的话,要拿钱的。”
“应该的。”
乡里的房子都是有些年头的了,有的房子特别的破败,乡长边走边道:“房子没人住,一年就破败的不成样子了。”
年君玟看到不少破败的房子,“都出去打工了吗?”
乡长,“是啊,留下赚的少,只能走出去,可走出去也赚的不多,日子难过。”
方煊问,“我看有不少的果树的,现在水果很贵,怎么赚不到钱呢?”
乡长看着穿的干净,一看就很贵的衣服,又想到村子里的孩子,叹气,“你们来也看到了,道路不好,运输是问题,这边又是水果大省,我们没有销路,折腾出去损坏的不少,在被水果贩子压价,赚的没多少。”
方煊不吭声了,来的路真的特别的不好,这还是天气晴朗,要是阴天,岂不是出去都费劲。
乡长指着前面的两家,“这两家算是在外面赚钱的了,年初的时候新休整的房子,两家是亲戚,你们住的也方便。”
乡长的本意是想带到困难户的,可有眼里,跟着的人一眼就是电视上保镖一类的,只能去最好的房子了。
第九百零四章 穷人孩子早当家
这两家都是老人在家,每家孩子有四个,大的上初中了,小的才六七岁。
最后谈妥了价钱,一天一百块钱,这只是住宿的费用,至于吃的,倒是想提供,可每家每户存粮不多,大人都走了,土地只有老人伺候,收成不好,出去买又贵,不愿意动家里的存粮。
还好玉溪来的时候考虑到了,在市里的时候就买了不少,被褥都是自己准备的。
只有床垫子是没有的,床上只有木板子,别的都没有。
做饭的台也只有一个,玉溪这边的人多,最后年君玟带人去镇里,买了农村做酒席的简易炉子,锅碗也买了一些回来。
等都收拾好,一下到了下午四点了。
双胞胎几个是闲不住的,能帮忙已经不错了,烁烁道:“妈,我们想到处看看。”
玉溪,“注意安全,不许去鱼塘附近玩,还有不许祸害果子,想吃果子用钱买,谁家都不容易,一颗果树从开花到结果好几年,听到没有。”
烁烁,“听到了,我们一定不祸害果子。”
玉溪等孩子们都走了,对年君玟道:“柴火怎么办?”
院子里这家的孩子,老大上前,有些好意思,“可以用院子里的,没了,我和弟弟再去山上捡。”
玉溪看着院子里的柴火,也就够两天的,她没那么厚的脸皮用孩子捡来的柴火,“这边有卖炭火的吗?”
男孩,“有,村子东头申海家有,他家去年的没卖出去,还剩下不少。”
玉溪愣了,“去年是冷冬,怎么还没卖出去?”
男孩,“申海的爷爷腿摔断了,没人能拉出去,所以没卖出去。”
玉溪了解了情况,找来人去买了,在去买一些引柴回来。
安排好了,玉溪才有时间和男孩聊天,为什么不是爷爷奶奶,老两口年纪大了,也不愿意接触外人,院子里一直是四个孩子在。
这家姓米,一直和玉溪说话的是米山,名字特别的简单。
玉溪问,“小学的学生多吗?”
米山是个勤快的孩子,边劈材边回着,“多,附近村子的孩子都来这里上小学,只是很少有去年初中的,不仅是路程太远,还有花不起钱,不是学费贵,是住宿伙食,镇里的学校没有寝室的,一般有亲戚的住亲戚家,没有亲戚的只能住别人家,一年的话费太贵了。”
玉溪问,“你呢,我听乡长说,你在念初二。”
“我来回通勤,来回走三个小时不算远。”
玉溪沉默,她小的时候家里也穷,可沿海又临近城市,真没吃过上学的苦,这些孩子上学真的难,“如果镇里有免费提供住宿的地方,有人愿意去吗?”
米山迟疑了下,“住宿只占一部分,主要是伙食费,我们这边一家最少两个,多的三四个孩子,为了一个孩子所有人勒紧裤腰带不现实的。”
玉溪诧异的看着米山,这孩子刚见到他们时,虽然拘谨,可不胆怯,随着聊天,思维特别的清晰,普通话也不错,“你让我很意外。”
米山憨憨笑着,“我们家算是乡里最好的,我父母在外面算是个小头,赚的多一些,我也有机会到外面看过,更知道知识的重要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