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舞秋风(1 / 2)

加入书签

翌日,朝廷中忽然传来急报,金国驻南宋的使者施宜生透露出金兵南下的信息,这一点与之前得到的消息完全吻合,宋高宗赵构再也无法淡定,他的神色明显紧张起来。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场面沸腾。

看着群臣议论的十分激烈,宋高宗急切的问道:“众卿有何建议?”

这时,丞相汤思退立马站出来,他神情淡定的说道,“陛下,臣以为,应立即派出使者前往金国议和。”

汤思退在政治上延续着当年秦桧的路线,他极力主和,不惜以割地为代价向金国妥协,令众多有志于抗金的爱国将士大失所望。然而,他却深得皇帝赵构的信赖和器重。

汤思退很会揣摩皇上的心意,此话一出,赵构脸上立马露出满意之色,与此同时,一帮主和的老臣开始随声附和。

“我反对!”右相陈康伯忽然站出来,打破了朝堂上的喧嚣,“多年的议和并未得到真正的和平,金人野心勃勃,世人皆知,陛下万万不可再姑息!”

话音一落,主战派的声音便顺势拉开,不绝于耳,声音一波高过一波。

杨少清的父亲杨征也在队列之中,作为怀远大将军,他觉得有必要在此时为主战将士发声,此时他挺身而出,说道:“陛下,当前形势严峻,战争迫在眉睫,这时去议和,会错过反攻的最佳时机,令我们陷入被动。”

“嗯,说的对!”

“杨将军所言极是。”

赞同之声纷纷从主战派口中传来,一时间压住了主和派的势头。

杨征所言不无道理,宋高宗赵构当然不会不明白,可是,他是真的害怕战争,他望着朝堂中的文武百官,内心百转千结。

赵构缥缈的眼神忽然落在余挺身上,于是开口问道:“镇国大将军,此事你怎样看?”

余挺作为昔日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大将,照理说应该毫不犹豫的站在主战派这一边。

然而,这些年余挺早已从主战派的队列中淡出,虽然他也没有明确的站到主和派这一边,可是他中立的态度和中庸的作风,已经在说明着他立场的转变。

尤其是眼下,谁不知道他家要与幕家联姻,而丞相汤思退是幕公子的亲舅父,亦是幕家的强大靠山,这种形式下,余挺没有理由不倒向他,迎合他。

众人心怀揣测,目光一齐聚焦在余将军的身上,十分好奇他会做出怎样的回答。

余挺与汤思退的目光刹那间交汇了一下,他知道自已的回答意味着什么,他的立场,会直接将他划分到某个圈子里去,而无论他站在哪个圈子里,都是无可避免的尴尬处境。在迅速的思考了几秒钟之后,他一弯腰,一拱眉,说了句和稀泥的话:“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还是应该尽早确立皇子。”

“嗯,余将军言之有理!”赵构点点头,此话正打他心上来,与其讨论打不打仗,还不如立个皇子,把劳心伤神的事交出去,万事大吉。

“啊?”

“这……”

众人一片哑然。

退朝后,杨征和余挺在大殿外打了个照面,相视之下,彼此尴尬的笑了笑。曾经同生共死的兄弟,现在却道不同不相为谋。

余挺是二品镇国大将军,皇帝因感念余家三代的丰功伟绩,特准他在临安久居,又封他的大儿子余曦为右承奉郎,虽官衔不大,只有从八品上,但亦为他铺就了为官从政的道路。

也因大儿子余曦笼络了广阔的人脉,从政府官员到商贾豪绅,从黑道帮派到江湖豪杰,他都结交甚广,这令余挺十分放心的把余家主事大权交到了大儿子手中,他十分信赖并听从大儿子的主张。他从曾经的一往无前走上了如今的中庸之道,在大儿子余曦和幕家的影响下渐渐向主和派倒戈。

而杨征是三品怀化大将军,年纪比余挺小几岁,这些年仍在领兵出征,满腔热血,坚持主战,与朝中各主战派老臣及将领同心同气。

背道而驰的两个人,距离自然越走越远。

余鸿影和杨少清从小青梅竹马,余杨两家虽然没有定过亲,那时两家交好,对于两个孩子的关系,双方长辈的态度也是默认了的,以至于余鸿影从很小的时候就一直称杨少清的母亲为干娘。而现在,物是人非,一切都变了模样。

余挺并不想提起朝堂上发生的事,于是便主动提起了鸿影的婚事。反正婚礼在即,想瞒也是瞒不住的,凭着多年的交情,他不可能不给杨征送张喜帖。虽然知道对方听到此事一定会十分不痛快,但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果然,杨征听到鸿影与幕家的喜事之后,无比震惊,脸色都白了。

“什么?你说我干闺女要嫁给幕家那小子?”杨征顿时愣住,他不相信似的问道:“这,这怎么可能?”

“老弟,对不住啊,是真的,这种事,我岂会拿来说笑!”余挺低声道。

“你!你明知道鸿影和清儿要好。”杨征又气愤之极,用手指着余挺,质问道:“老哥,你怎么能忍心把他们拆散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