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楔子(1 / 2)

加入书签

引言

上古开天,自有名录记三百六十仙史,七十二神迹。

风卷为神之轶闻,华卷为仙之生平。

此录又名风华录。

楔子

九州天下,四国同享一片太平。太平年月自有太平的活法。

一旅人行山走水,遇人无数。

一天,从西边来一人。

他料定,打西边来的人定不是将军,就是酒鬼。

西昌国,位九州之地以西,取自“四海昌盛”之意。

尚武,全民皆兵。

昌都盛酒,昌都人人好酒。

自有“西昌繁华都,吃酒行家处”的美誉。

城郊酒香巷子深,昌都城外有条“酒巷”。

每逢日落而息之时,巷子里的味儿就引得,甭管好不好这口的全来了。

老百姓就爱劳作歇息了,沽上几两,小酌几杯以解疲乏。

酒巷里买酒卖酒可有说头,卖熟不卖生。

若是老客到店,招呼一声定拿出最好的存货。

吃酒不讲人情倒是少了几分烟火气

酒意正浓时,听上家长里短,也是极好的。

头回到酒巷来的人不懂酒巷的门道规矩,自然也喝不到佳酿。

掌柜的通常只会拿水酒糊弄外行人。

以酒换友结交,就是酒巷的规矩。

懂酒的人才能喝出酒里个中滋味。

你要是行南走北的客商,酒家定是欢喜你常来常往

因为见惯昌都的繁华,听客商讲北仑大漠草原,南平小桥水乡。

着实也别有一番风味。

初到之人一般都会在前面几家宽敞明亮的店铺驻足。

老客却是熟门熟路摸到后面的小门小店

寻一坛陈年老酿,必须得去酒巷最深处。那屋檐稍低,远远看去门口挂着灯笼,灯笼上的“酒居”二字透着烛火变得清晰。

店门槛不高,房檐却低。进门须弯腰,应了老板娘的脾气,想要喝酒,天王老子都得低头。

老板娘有个雅名叫“划拳娘子”,酒巷里她家的酒数一数二,千金难求。

对了她的脾气白送都是有可能的。

她有个嗜好,平日最爱听人要来喝酒,定是白送外带两坛带走。

但是说书人为了生计着想,不会挑这么偏的位置讲故事,去的都是人多的过路酒家。

她又实在是懒,决不愿意屈尊去前头别家,便让她的小伙计日头听了,等到说书人收了摊的时候。小伙计回来一五一十地转述给她听。

只是伙计不太机灵,终究不是吃这碗饭的料子,学不像说书人的惟妙惟肖

什么有趣的事过了他的嘴都变得乏陈无味。

要问这家店生意如何,时好时坏。

老板娘也不大上心。

旧相识也有,都是些喝酒对味付不起酒钱的“酒鬼”。

她喜欢同这些人结交,伙计私下里劝她,少做赔本买卖。

她嫌唠叨,捂住耳朵两眼一闭转身过去,趴在柜台上小憩了。

偶尔也来几个“生面孔”

这不,腊月二八。

屋外小雨滴答

一把素伞执手的姑娘低头进门了,耳边还别着一朵小花。

“老板娘,来客了。”

老板娘睁开眼睛,打了个哈欠,眼睛对上来客,寡淡的脸上多了几分笑意。

伙计招呼道:“小店有好酒,客官您请好嘞。”

姑娘放下一锭银锭,“伙计,要两坛上好竹叶青。”

老板娘使了个眼色,伙计只好摸摸脑袋说:

“没有。”

姑娘面露愠怒,“你这开门做生意,迎的是四方客,这竹叶青都没有,还做什么生意。”

老板娘摆了摆手,要伙计下去,自个开了口:“姑娘有所不知。”

“小店就贩两种酒,一种名为解忧,一种名为忘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