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同(2 / 2)
Sissi这个称呼之于谌西,类似中国人的小绰号、浑名儿,他妈妈怀他的时候全心全意的憧憬着一个女孩,他还在肚子里就被命好了名,那部举世闻名的奥地利电影《茜茜公主》是他妈妈年轻时最迷恋的一部影片,她幻想将来把自己肚子里的女儿养育得如同电影中的Sissi公主一样野蛮、淳朴而美丽。谌西的出生虽然导致他妈妈的希望落了空,但她并不死心,依然坚持叫他Sissi,在谌西五岁之前他不明白这个名字对一个男孩来说会有点奇怪,五岁之后他的性别意识觉醒,开始了反抗,妈妈最终做了一定程度的妥协,说那好吧,既然这样你的中文名就叫“西”。大概“西西”是妈妈认为全世界最好听的名字,谌西同意了这个折衷的办法,从此,家人和亲戚都亲昵的叫他“西西”,包括国内的亲人,与他从小相熟的华裔朋友,以及他家最小的家庭成员谌初荞,都知道“西西”的由来,偶尔,大家开玩笑逗趣他,或者对他感到恼火的时候,还会叫他“Sissi”。他的常用英文名,在熟人圈儿基本快被遗忘了。
科幻片经过一系列情节激烈的小高潮,最终来到了令人满意的结局,正义毫无疑问取得了胜利,英雄享受最后的高光时刻,美国人的热血永远沸腾,相信自己能够拯救世界。谌西受的英式学校教育和中式家庭教育,都不太鼓励他像美国佬一样怀有过于宏大的理想和个人英雄主义趣味。因此他在电影结尾的时候睡着了,只是夜越深气温越降得厉害,他不得不窝在厚重的两层棉被下,总感觉呼吸有点吃力,一夜都没有睡踏实,早晨7点的时候叫早铃响了,他几乎是立刻翻身坐了起来,因为躺了一晚几近折磨。他觉得头脑昏沉,喉咙干燥,缓了一会儿才下床去洗漱,他用冷水洗了脸,山里的水很凉,拍在脸上让他清醒了不少,他看看镜中的自己,脸色发青,眼下一圈明显的暗影,一副严重睡眠不足的样子。
洗漱完到一楼餐厅去吃早餐,小罗早已经在餐厅候着了,贴心的问他要不要吃西餐,他摆手说不用,在家里也常常吃妈妈做的中式早餐。等他喝完一碗粥,考察组其他人才陆续到餐厅来,这个考察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国内知名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和各大省级建筑设计院的教授、专家,年纪偏大,平均年龄得有50岁上下,2名女教授都已年届50,年龄最大的周教授则年过60。谌西和小罗两人是队伍中最年轻的后辈,再过六个多月谌西就要满二十七岁,小罗是参加了工作的在读博士,也是二十七八岁的样子。除此之外,考察组还有一名随行医护人员,是组织这次考察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特地安排的,一个长相清秀的姑娘,年龄30岁出头,脾气温和,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叫汪小田,小罗跟她熟,叫她小田姐。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针对这次考察谋划已久,本来邀请了谌西的导师,一位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权威教授来国内做联合考察,希望与巴斯大学工程与建筑设计学院资源共享,出一套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学术类丛书。临行之际,教授的心脏出了点问题,需要手术,建筑设计院本想延期考察,但教授认为各方面都已接洽好,而自己身体的康复难有定日,不想耽误课题的进程,便推荐了自己的学生Ian博士代他到中国进行考察,并以自己的学术名誉极力保证这位学生非常出色,况且本身又是华裔,语言和文化上隔阂更少,完全有能力做好这次考察,并收集到所需要的全部资料。设计院出于对教授的信任同意了这个计划,只是等Ian博士回到国内,与考察组众人第一次见面时,他们有点傻眼:这位博士未免也太年轻了一点吧?!更让人不安的是,建筑学的博士有没有必要长成这个样子!?
谌西的确颇有几分姿色,尤其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他在同行中的出类拔萃是显而易见的。但事实上,若跟自己家的兄妹比较,他并不是最常为人称道的那个,他的大哥谌怀雍在爱丁堡从事金融业,是当地金融界闻名的美男子,二哥谌沐慈在剑桥大学人类学系念书时,因为外形出众,被同学戏称为“人类(学)之光”。他家唯一的女孩,老幺谌家宝从小以美貌著称,简直除了美貌再无任何优点,但仅凭着这一个优点她就可以战天下,随着亚州面孔在国际时尚界的流行,他可爱的妹妹刚从大学毕业,就因为偶然的机会,成为当下英国炙手可热的新人模特兼时尚设计师。
谌家四个孩子,各有各的长相和脾性,但谌西跟兄妹们似乎更多一点不一样。首先,他的中文名字就跟两个哥哥不在一个频道,而且其由来十分的无厘头,饱含母亲任性妄为的浪漫。两个哥哥的中文名则被身为大学历史教授的父亲自认儒雅有古意,是谌家深厚文化素养的体现。妹妹虽然跟他一样被母亲抢夺了命名权,家宝这个名字饱含的爱意虽有点过于直白油腻,多少也是令人感动的,谌西的名字则只会给他带来儿时的委屈记忆。
名字若算一个小小的不幸,外貌上,谌西的与众不同则更为明显。兄长和妹妹的好相貌基因都有迹可寻,大哥长得像母亲,二哥像姑姑,妹妹像外公,只有他不像家族中的任何一个人。家族特有的大眼睛双眼皮浓睫毛鹅蛋脸他基本没有继承到,他的脸型偏瘦,眼睛神奇的长成了家族唯一的单眼皮,眼尾微向上收,瞳仁是漆黑的,有种黑曜石般的清透凛洌,鼻子不像家里人偏秀气精致,而是高而直的欧美式,使得整个脸部呈现出一种冷峻料峭的立体感,瘦而直的下颔线条更加深了这种感觉,加之常年把头发剃成极短的圆寸,他总给人离经叛道、冷淡不羁的第一印象,有一点类似电影中那些阴郁冷厉、毫无人生方向的颓废青年,散漫,疏离,不喜与人群共处,有难以亲近的神秘感。但奇妙的是谌西有一张色泽柔和,唇形优美无锋芒的嘴,笑的时候会生出一点微微暖和的小情意,这恰到好处的中和了他脸上那种锐与冷的张力,如果他肯一直笑,整个人还会显露出一点温和的无辜,以及危险解除的松驰的性感。
谌家其他兄妹基本都热情、开朗,擅长挖苦人,具有英式幽默,一看就是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培养出来的人生观积极、智商优越、心无城府的孩子,阳光灿烂,坦率直接,讨人喜欢,也很容易相处。谌西则是偏内向的慢热型,人们总得与他相处一段时间,才能渐渐发现他的其他可能性。
在学业与个人修为方面,谌西倒是没有偏离家族太远,他虽然念的工科,但对文史、艺术和哲学怀有相当的兴趣,谌氏家族算是书香世家,谌西的祖父母都是剑桥的留学生,一个学历史,一个学哲学,在华人留学生联谊会上认识,相爱,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定居伦敦,成家生孩子,有了他们的父亲和姑姑,父亲继承祖父衣钵继续学历史,姑姑学了文学,后来父亲遇到了热爱绘画的身为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母亲,姑姑遇到了从事媒体业的姑父,这些成员的加入又带来了姨妈、姨父、舅舅、舅母、堂兄妹、表姐弟……生儿育女,开枝散叶,造就了如今这眼花缭乱的一个大家族,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非华裔人士、混血人士。只是在华裔人士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依然是一个带有浓郁华人传统的大家庭,从生活习惯到精神养育都带有深深的华夏烙印,像谌西兄妹这样的第三代移民,从小被祖父母和父母灌输中国古时的“仁义礼智信”那一套教益,被敦促阅读先秦著作,二十四史,诗经,唐诗宋词元曲,三国、西游、红楼,鲁迅、张爱玲、萧红、老舍、沈从文、郁达夫、穆旦……这让谌西对中国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民国及之前,尽管每隔几年他就跟随家人回国探亲,见识过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度,以及与世界的同步率,但那种快速发展每次都让他倍感吃惊和失落——中国并不是那个他印象里古老、神秘,充满艺术气息的祖国,它是如此的普通和世俗,它的大多数城市崭新、富足,然而无特色,暮气沉沉,建筑要么情感匮乏,要么哗众取宠,他无法想象在这个毫无美感的祖国曾经产出过老子、庄子这样神仙般的人类,唐诗宋词这样精致的伤怀,以及《红楼梦》这样看似热闹实则虚无的人间悲剧。
况且就连他的X启蒙也拜祖国所赐,谌西在国外读的《金瓶梅》和《R蒲团》是国内读不到的完整版,他的启蒙在英国年轻人中显而易见属于另类,以至于他曾经疑心自己对X的审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要知道,他在学校接受的常识性的生理教育在中国古典通俗文学经典面前简直不堪一提。
更难以释怀的是,他不无惊惧的发现,在对于两性R体的各种细节描写中,自己对男性身体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对女性身体的兴趣。
于是谌西的青春期和后青春期都在中国古代情S文学经典带来的躁动不安中度过,他查阅了很多同志相关资料,看了不少影视剧,依旧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天生的TXL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身边的女人固然无法唤起他的冲动,身边的男人照样令他兴味索然,他只好把自己定义为有一定程度精神洁癖的具有潜在TXL倾向的那一类人,无论怎样,给自己下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比一般人更需要完整而清醒的自我认知,以免在某一个不可预知的时刻到来之时,陷入彻底的混乱。
看吧,真正的、深刻的、可能对生活带来难以预估影响的“不同”是难以宣之于口的,是需要向众人隐藏的,是一个不太令人愉快的秘密,但谌西很清楚,这个“不同”到底是无关紧要,还是相当要紧,那其实只跟他自己的际遇和选择有关,如果他一辈子遇不到想爱的人,那就是不打紧的,反正也没必要告知他人;如果他遇到了,那就是打紧的,他没有把握父母是否有足够的承受力,来接受这样致命的“不同”。
据谌西观察,家族中除他以外,应该没有第二个有TXL倾向的人,所以是家族的基因在他身上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突变,他不明白上天为什么选中的是自己。有那么一段时期,他很想奉劝父母去做一个基因核查,以证明他们真的没有在产房弄错他们的第三个儿子。毕竟,从外貌到性格到性向,“与众不同”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异质感,以及不可为外人道的内心深处的孤独与不安。
迄今为止,他觉得自己算是谌家发生的一个小小意外,他从家人那里得到了与兄妹同样多的爱,没有什么悲惨成长故事发生在他身上,他像所有同龄人一样从幼儿园念到大学,经历青春期的小小叛逆,犯过些无伤大雅的错误,最终出落成一个稍有不同但仍然体面的好青年,除了长到二十六岁没有谈过恋爱这件事令大家惊奇,他一直不是擅于给大家制造惊奇的人物,就连他的好看也是耐人寻味的好看,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类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