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旅游节(三)(2 / 2)

加入书签

第二轮,比柔。

这项是龚工强的领域。

龚师傅接过话筒,向观众们解释了玉雕“线不能直、面不能平”的基本原则,这样雕出的线条和面才具备柔软感和流畅感。这是玉雕的特色,而其他材质并没有这个要求。乔氏兄弟木雕出身,也不熟悉。

每位参赛者领到一块杂质比较明显的玉石边角料,值不了什么钱,但游客们却很兴奋,他们完成比赛后可以把这块玉石带走。可是,这么硬的料,大家并不知道该用什么刀才能刻画。

现场有一种非常复古的木桌,桌面有个大坑,坑上是铁质的转轴和粗糙磨盘,坑下有连轴和踏板,原理类似缝纫机。

三字经言:玉不琢,不成器。

这便是琢玉的工具——砣机,也叫水凳,以木结构、铁砣子组成。古代玉匠用脚踩踏蹬板带动砣子旋转,带动蘸水金刚砂磋玉料而成型。

砣机的历史非常悠久,自隋唐沿用至今,现代依然保持了其基本构造,只是以电力轴动代替传统的脚蹬手磨。可以说,砣机见证了玉雕上千年的传承。

一个年轻女游客坐上去踩了几脚,转轴刚动起来,“艾玛,我头发!”

贺一峰眼疾手快,一把捞住,险险避开头发被绞进去的命运。其实并不危险,脚踏一停,转轮就能停下,转速也不快。但女游客显然有些被吓到,一手捂胸,一手朝贺一峰投了个感激的眼神,眼波流转,姿色竟然不俗。

这一轮每位游客和贺一峰都有两分钟时间,使用砣机打磨玉料,越圆润越好,每发现一处平面或棱角会扣分。雕刻师傅们则只有40秒时间,以示公平。

砣机陆续转起来,吱吱唧唧的摩擦声响成一片,每个人都专注手里的玉料。为了在短时间内磨掉棱角,大家伙儿下手一个比一个狠,不断调整着打磨的角度。不一会儿,好多人手里的玉料明显变小很多,却依然凹凸不平,坑坑洼洼。

二乔在木雕中的技法就是以圆润、起伏见长,虽然对玉料和砣机不熟悉,但手上功夫可不是随便能比的。当游客们捧着奇形怪状的作品起身时,他的手里已经成型了一个标准的圆球。他得意地朝贺一峰看去,笑容僵住了。

贺一峰手里也有一个球,而且比他的大很多!

二乔选料时存了比拼的心思,明明跟他拿的是一样大小的玉料。

细看之下,贺一峰手里的球居然是偏椭圆形的。

贺一峰不确定地问主持人:“只要求圆润 ,椭圆也可以的吧?我看那块料接近长方形,打磨成正球体太浪费了,就换成椭圆。”

不需要额外说明,椭圆的难度比正球大多了。

贺一峰胜出。

第三轮,比连贯性。

中国古建筑中常常把砖雕运用在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既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润与平滑,呈现出刚柔并济而又质朴清秀的风格,还经济省工。当作品面积大时,便采用拼雕的手法,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这样一来连贯性就十分重要。每块砖刻得深浅要一致,前后左右起承转折能对接上。

适合用于砖雕的青砖挺难得,要经过多年熬料筛选,不能拿给游客们糟蹋。主办方用木板代替,要求每位参赛者在4 x 5块小木板上连续写字或作画,画完一小块后必须翻转过去不得查看,凭记忆盲画下一块,最后拼合起来看谁衔接得最自然齐整。

游客中有聪明的,直接选择画大方框,一边画,一边翻转。可惜第一笔和最后一笔错开老远,豁着一个大口。

有人老老实实每块小木板各写了一个字,组合起来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有大有小,忽左忽右,不成篇章。

乔氏兄弟有心炫技,一人选了草书,一人选了多重莲瓣,线条走势烂熟于心,起落潇洒流畅,看得观众连连叫好。拼接后俨然一副完整的作品,看不出任何错漏。

而贺一峰呢?

他勾勒出一副世界地图。

跟打印似的。

分毫不差。

全场沸腾。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

乔氏兄弟头大如斗,快给他跪下了,心态从一心要赢变成了别输得太难看。

贺一峰也觉得应该给三坪乡留些面子,日后好相见。

后面几轮他有意识地收敛,找机会放水。

第四轮,比稳定性。每人在测力计上连续大力击打10次,尽量维持住同样的力道,偏差值最小者胜。

贺一峰最后几击装作力竭,打出了很大的偏差值。

大乔获胜。

第五轮,比巧。冻

豆腐里事先藏了5颗小珠子,参赛者要用小巧的镊子和刻刀把珠子找出来,尽可能减少对豆腐的破坏。

这是外科医生的长项,输了没道理。

贺一峰获胜。

第六轮,比精细。

石雕中有一种“挂丝雕”的绝迹,在坚硬的石质上击打凿子,雕琢非常细小的图案,比如动物的皮毛,蔬果的幼藤,茂密植被,仿真古建筑等等,细如发丝,悬而不断,形成一处镂空。参赛者只需要在石头上凿出一根细丝就行。

贺一峰假装求胜心切的样子,专注地打造一根非常细的细丝,最后关头“不小心”凿断,露出遗憾的表情。

大乔获胜。

截止此时,贺一峰与大乔打了个3:3平手。

还剩下最后一场!

乔氏兄弟摩拳擦掌,刚才几轮险胜扳平了比分,让他们重拾信心。这决赛局,还不知鹿死谁手!

锵~~~~~

锣鼓响起,决胜局的工具被小心翼翼端上台。

乔氏兄弟忐忑地一瞅,顿时傻眼,呆若木鸡。

贺一峰也跟着一瞅……

龚工强这是什么意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