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观学艺岁月悠长(1 / 2)
云雾瞬息万变,充盈在匡庐山天地之间;万丈三叠瀑布奔流而落,阳光下激起一片氤氲。匡庐山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李白曾有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山中人人耳熟能详。千余米最高峰汉阳峰顶,松峰雪浪,深山老林几乎无路可循。有位浮屠道人开辟了道场,建了几间楼舍隐居山间,号自在观,取自道法自然、无为自化、清静自在之意。这名浮屠道人其貌不扬,却是天下仙门五绝之一,功力深不可测,最喜铲除奸邪,人送‘偶携辟邪斗寇贼,威名赫赫何足道’之词。
赵凌寒抱着小徐靖贤使用飞行灵器一路疾行,徐靖贤皱着小脸,乖巧趴在他身上,用小手捂住嘴巴一语不发。他俯身看见庐山第一奇观三叠泉,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赞不绝口。此泉由大月山、五老峰的山涧寒流汇合,从大月山流出形成一条银线,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如轰雷鸣叫,注入大盘石上,水从十丈高的巅萁背上倾盆直下,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蜿蜒如蛇,直入深潭中,水色如素色绸缎铺至三级盘石,刹那宛如颗颗晶莹白玉珠,上下争先恐后落入玉盘,形成三叠,故得名。广泛流传有“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的诗句。
两人到自在观山门前,门口数只丹顶鹤在悠闲漫步,头顶朱丹红,羽毛覆霜白。发现有生人便发出几声鹤鸣,只见出来一个面红眉白的光头圆脸胖道士,光看脸有点像民间寿星公,很是和蔼可亲。他斜穿一发黑打皱道袍,前襟未扣,耷拉着道鞋,笑嘻嘻的打量着两人:“昨日卜卦‘喜鹊枝头闹’,今日果然有两位贵客山高水远来此,老道有失远迎。”
赵凌寒放开牵着徐靖贤的手,行礼:“久闻浮屠道长仁心仁德之名,在下赵凌寒有一不情之请。”
老道:“原来是碧血银枪赵凌寒,‘枪疾雷霆撼九州,青衫飞扬重情义’之名也是广为人知。可是想请我收徒?”
赵凌寒:“道长果然高人。正是如此。这小儿名徐靖贤,乃是南明王之独子。侥幸逃脱,想请道长收留。”他自忖以后再不是孤身一人,要和晓晓定居慕容家,家大业大,诸多耳目口舌,自己假死,身份本就见不得人,徐靖贤留在身边十分危险,万一被人发现身份,就不美了。唯有托道长教导。
老道拈须一笑:“可。南明王一门大义,为守护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道定会好好教诲,为其留下一点骨血。”
赵凌寒长揖:“谢道长大恩。”一拉徐靖贤,小儿恭恭敬敬唤师傅,行了叩拜大礼,拜师礼毕了。
赵凌寒把包裹交给道长,蹲下拍了拍徐靖贤的肩膀,殷殷叮嘱:“你以后就是大人了,要好好照顾自己。赵叔叔每年会来看你的。” 徐靖贤拉着他的手不放,喃喃唤赵叔叔,小脸依依不舍。赵凌寒在道观多呆了一盏茶时分,看天色不早,狠心转身下山了。
浮屠道长:“你以后就跟着我了,学过什么本事使出来我瞧瞧。”
徐靖贤行礼道是,将家传长春剑诀和近日所学万象枪法都用树枝使了一遍。他虽年方十岁,却已步入练气中期,天资颇为聪慧。浮屠道长一面看,一面不住微笑点头,这可是收了个好徒弟。“‘长春剑诀’已经精妙至极,须得勤加苦练。为师只须再将本门神功‘皇极经世’教导予你,已尽够用了。其他为师也无甚可教了。”
道长引他进内门,只见堂上有一尊飘逸道人泥巴道像,前面摆了一个香案,有一个七巧铜炉,道长示意徐靖贤上前拈了三支香,点燃敬上,在一块半烂蒲团上跪下拜了三拜,算是正式成为自在观内门弟子。
老道:“我多年前收过一个弟子,也是像你这么大年纪,他家人踏青路上突遇塌方,就他一人得救。。”他为逆徒神伤,本不想再收徒,一个人清静自在,但可怜徐靖贤十岁便孤苦无依,又是爱国忠良之后,加上看其乖巧聪慧,是以对其大为关爱。
徐靖贤扑闪着大眼睛,好奇:“那师傅,大师兄现在何处?”
老道一甩拂尘:“他早已下山,走上了歧途,不提他了。以后你便是我唯一一个弟子。为师俗家名字是李涵知,你可记住了。” 徐靖贤点头称是。
老道:“咱自在观虽然环境清苦,但是却有一妙处。”
徐靖贤配合问:“什么妙处?”
老道:“咱别的没有,藏书阁各种古籍应有尽有,门类繁多。观里无甚禁忌,闲暇你都可去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