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7 章(1 / 1)
这只是借答谢之名,满足亲友们的要求,补办的一个庆贺仪式和婚宴。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时间比较匆忙,来宾不多。教育局的领导只有一个主管人事的副局长带着办公室主任来了,还有就是柳月科里、培训中心和局里平时常打交道的同事。柳月在父母去世后,和原本就不多的亲戚之间走动也很少了。汤潮的父母都不是本地人,家里本地没有亲戚,也没有通知外地的亲友,所以男方的客人就更少,只有王明礼带着要退休了的庞厂长和一个汤潮正在负责的项目的客户老板,外加王老板请的摄影师。现在,王老板和汤潮的关系已经很融洽了,工作上更是对汤潮信任有加。他已经决定,庞厂长退了之后,要请汤潮接替厂长的位置,帮忙管理工厂的日常生产。虽然他依然不太确定该怎样使用汤潮这个人才,但他已经舍不得失去。他知道自己的客户之中已经开始有人在打汤潮的主意了,他必须先稳住汤潮。不仅如此,王老板名义上是男方的客人,实际却是和柳月相识更早、更有渊缘,并且也是教育系统的旧人。王明礼是自己主动要求来参加的,要知道这些年,系统内的男士能和柳月一起喝酒,绝对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所以王老板不仅带了红包,还带了摄影师。
钱宏夫人在上海为柳月订做的结婚喜服,既传统又大气。仪式正式开始后,当柳月穿着非常合体的唐式喜服,从屏风后走出来的时候,虽然大家基本都是熟人,还是一片惊叹和掌声:什么叫做惊若天人。大家虽然七嘴八舌,但这时都感觉词语比较贫乏,只有“漂亮”一词,似乎也找不出什么再合适的词句来形容。
度蜜月回来后,柳月像是换了个人,已经完全没有了婚前的忧郁,不再有任何怕别人说闲话的顾忌,对结婚礼仪也不再抵触,甚至有点期待。今天虽然只是简单的答谢宴,也要把自己打扮成汤潮的最美丽新娘,头发按照在上海做的样式,重新精心盘起来,从不描眉、一贯本色妆的她,今天也仔细地描了眉,脸上第一次重施粉黛,打了腮红,涂了大红色的口红。十分合体的大红唐装上装饰着金色的传统的金凤图案,点缀着喜字纹和莲花纹,传统的盘扣,长裙一直到脚面,上缀金色牡丹花和莲花纹,衣袖和裙摆处都绣着福如东海水波纹。脚上是配套的传统红色金边绣花鞋,走起路来在裙摆处时隐时现,非常协调。这鞋也是一穿上脚,柳月就不愿意脱下来了,真是合脚。在大家的热切的目光里,柳月整个人像是从静美的油画中款款走出来,画面感十足,给人一种美的震撼。
这套礼服柳月是打心眼里喜欢,从上海一回到莲山,就拉着汤潮,穿着这套礼服和旗袍,重新拍了一组很有文化品位的结婚照。结婚前穿着在照相馆借用的婚纱,匆匆忙忙照的结婚照已经完全看不上眼了。不过新的照片还在后期复杂的制作中,现场没有来得及摆放。
没有过多烦冗的仪式,气氛始终都很简洁欢快。同事客串的礼仪现场把来宾都做了介绍,新郎新娘简单致辞,对亲友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多年来大家的关心表示感谢后,宴会就开始了。
新人给客人一一敬过酒后,很快,柳月的女同事们就开始起哄,让看着很文静老实的汤潮介绍是怎么把这么美的新娘子追到手的。人数和气势上女方的宾客显然占了优,不过还没等汤潮开口,柳月就替不爱热闹的汤潮挡着,“我告诉你们,今天你们谁也不许欺负老实人啊。你们不是就想知道我们家汤潮当初怎么追的我吗?我来告诉你们!不是我们家汤潮追求的我,是我追的他。我以前不太相信缘分,但遇到我们家汤潮之后,我才开始相信,真的很相信。那天在莲花山顶,要不是我多看了他一眼,我们就一定会在人群错过;要不是我多问了一句,也不会知道,我们是从六岁就分开的幼儿园时的朋友。”提起和汤潮的相遇,柳月兴奋地侃侃而谈。
大家一听还有这种事,谁还顾得上问汤潮了,带头起哄的几个年轻女同事赶紧转头追着柳月问是怎么回事。柳月就把那天在山顶遇到汤潮的情景又描述了一遍,只不过没有提及林岚。除了汤潮父母早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之外,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深感惊奇的,包括柳阳夫妇。
一个不经意的回眸一笑,接续了两个人早已淡漠的童年情谊,又成就了一桩甜美的婚姻。这听起来简直就像是一段传奇故事,而这个传奇,让人不敢相信地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可柳月的同事中却也有少数几个人对此不太以为然:你柳月主动搭讪,还用得着什么童年的情谊?要是你早主动搭讪,也不至于单身这么多年。多少人想主动搭讪你,你理过人家吗?缘分倒是真的。
作为柳月的“粉丝”,王明礼显然是在这几个少数人当中的。不过他和别人的想法又不完全一样。在柳月的这些同事和朋友当中,王明礼算是唯一比较了解汤潮的,虽然他也认同,如果是柳月主动追求,周边的人是没有谁抵挡得住的。让他感到惊奇的是柳月的眼光独特,能在那么多的人当中,一眼就认准了汤潮,心里有点小佩服,因为自己一开始是没发现汤潮有什么特别的。他觉得汤潮是那种不显山、不露水的人,衣着朴素,很难第一眼就发现他的才华和独特气质的。
自从那次偶然发现汤潮是个人才之后,王明礼曾多次私下里找跟随自己多年的老工人喝茶闲聊,旁敲侧击地打听汤潮在工厂的表现。
这一打听才知道,汤潮在工人当中威望相当地高。因为汤潮不光动手能力强,一旦加工过程出现问题,还总能很快就琢磨出问题的根源,而且往往只用类似调一调基准线这样看似简单的办法就能解决一些多年加工精度差、成品率不高的老毛病。每当一说起汤潮,这些老工人都说:“一看就是念过大书的人,遇事不慌不忙,说话也不急不火的,可说出的话让人服气,谁都愿意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