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章 初相见(1 / 2)

加入书签

相传距万物之父创造这四海八荒,三界生灵以来,万物便被赋予了灵,可这灵终归有逝去的那日,有的呀,去往了阴间,见了阎王轮回转世去了。这有的呀,则是游荡在三界之间,成了那孤魂野鬼。不过总归是有了去处。

就这样,日子不知持续了多久,久到天地之间竟生出一种族,后人称其为“怨灵族”。

据传说描述,此族作恶多端,其族族长更是以噬万物之元神为生,摄万物之魂魄为计,但世间并无人知晓这族长生于何处,又学于哪方,只知其所到之处必定灾祸横行,生灵涂炭。

为此,几万年来三界众生皆以怨灵一族为害,从不主动提起。

这样的日子大概又过了两万余年,直到一日那东山群山之首——空桑山上,竟有百只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山顶萦绕的云更是呈现出五彩之色。

此时这乱世才有了些许的转机。

那日祥瑞之兆后,天族有迎来一位抱着孩童的仙者,在将孩童亲自交付到天帝手上后,仙者便毫不犹豫的转身离去了。只是过后很久,仙者的一句话仍回荡在当时在场人耳边。

“此子,只要尔等用心养育,便可镇这乱世之道,换三界众生万世安宁。”

再后来些,天帝集仙门世家之意愿,赐这孩童一名,唤作——泽寄君,意为“寄万物之望,救三界于泥泽之中”。

自此,泽寄君独居于那空桑山之上,习得对抗怨灵一族之法。

许是这孩童本就是那天之骄子,在两万岁初为上神之际,便一剑刺入怨灵族首任族长钦丕左胸腔之处。

据当时参战的小兵描述,在钦丕消失之时,顿时间怨灵骤起,却又霎时间化为灰烬。至此,空桑山泽寄君一战成名,成为这四海八荒各界人人敬仰的上神。

说来那怨灵一族乃是天生天养,且如雨后野草,除之不尽。故此之后,天帝下令,只要是三界之中有意除去怨灵一族者,皆可上那空桑山拜泽寄君为师,以此匡扶正道。

一时间使得本该凄清荒凉的空桑山上倒是充满了生气,就是有时吵闹了些。

这日,空桑山三百众弟子在看见鹧鸪台上有一抹玄青色身影飞走后便知,自家师父又起了什么性子,出去玩儿了。

其实此次余峨山之行并非泽寄君意气用事,而是在前几日翻阅古书籍时,竟让他无意中读到了关于那东方第二列山系的奇闻杂志。

相传在葛山以南三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名曰余峨山,在山上有一种兽类,古书上描写其为“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

想来自己从未见过这兔儿状却又长相怪异,见人装死的动物,又想到在这山中反正也是终日无所事事,不如来个说做就做,转身就走?

可转念一想,这马上就到了一年一度和钦天监聊荒唐事的日子,无奈之下,只得压制住自己那颗早已飘走的心,完成这场约定好的见面。

本来一切都进行的挺顺利,眼看着要照着往常固定的心思结束时,没成想一个心软,竟将自己落得个笑柄里。

哼!万年的红鸾星动,还不如他现在去找兔儿精来得实在。当机立断,泽寄君下了鹧鸪台便往那余峨山飞去。

说来也怪,从天上看去,这余峨山还挺壮观,山上有着茂密的梓树和楠木树,山下还长着大片的牡荆树和枸杞树。就连古书上记载的“杂余水”更是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水。至于泽寄君倒是的的确确亲眼看到他心心念念了好几天的犰狳,可这在看到的那一刻,所有的幻想破灭。

这小东西虽说可爱,但也没有泽寄君想象中的那么可爱,相较于略带坚硬的壳来说,他还是更向往软蓬蓬的毛发。

还有啊,小东西的嘴会不会太尖了些,尾巴会不会太像蛇了点,就连那眼睛都充满了鹞鹰的锋利而丧失了专属于兔儿精的那份软萌。

“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看着脚边已经开始装死的犰狳,泽寄君在心里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是世上太残忍,还是自己太单纯?

抱着一种完全被打击,却又不甘心的心态,泽寄君终是在那余峨山上转悠到了太阳下山,可现实告诉他,他还是太年轻,因为满山都没有一个可爱的犰狳让他有种想偷回家养的犯罪感。

夜深了的山里还是有些凉意,有家的小动物们早已回家进入了梦乡,倒是一个人打拼到深夜的泽寄君现在正找了块儿空地,点着火思考着人生。

“小家伙,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你的家人呢?”

幸好还此处碰到了只真兔子,泽寄君才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凄惨,可这兔儿又似是没有开窍,只是窝着两只前脚,趴在地上听着他念叨,完全没有任何想回应他的意思。

见自始至终都是自己在说这话,面前的火了笼的差不多,泽寄君索性将木棍往旁边一扔,坐在地上,开始打趣道。

“我也在这余峨山上晃悠了一天,想来还是有些饿的,不如你贡献一下,让我尝尝这山间烤兔腿的滋味?”

那兔儿依旧没有给出任何反应,倒是扒拉起身边的杂草开始啃食起来。

见状,泽寄君将一只手轻抚到兔儿头上,开始道起歉来,“我不过是开玩笑,还请小......”兔儿原谅。

后面的话并没有说完,在手真的触碰到兔子头的那一刻,泽寄君眉头微皱,眼里也是闪过了一丝疑惑,不过一切都稍纵即逝。

当兔子好奇的抬起头,奇怪声响怎么没有了时,就听见那略带笑意的声音再次传来。

“我既在这余峨山上将你拾得,你又是只白兔,不如唤你作为白拾,怎么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