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6章 第二代人脑芯片的方向(1 / 2)

加入书签

“邓教授,感觉怎么样?”穿过钢铁闸门,管明笑眯眯地问着一位脸上有褶的老头子。

这人姓邓,主要是研究化学的,目前是某高校的教授,专业水平且不谈,但人品上没得讲,肯定是值得信任的。

“挺好,都挺好,这东西真厉害啊。”邓教授也是笑呵呵地说着,一张大圆脸,笑得跟弥勒佛似的。

不过这只是他的外表而已,实际上这老爷子相对来说是一个寡淡的人,不喜欢多聊什么,总喜欢自己琢磨着。

这些实验人员并不知道他们所有的内部交流都被双星记录着,通过记录对比,这老爷子是内部交流最少的一个人,或许也是因为他年龄最大吧,估计和小辈也没什么太多共同语言,毕竟大家的工作方向都不一样。

“怎么样,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管明坐在他身边,随口问道。

不同年龄的人,身体机能是不同的,甚至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个体差异,管明最初研究人脑芯片也是针对老人的,针对家里已经年迈的老人,以及即将要年迈的父母,所以他比较看重高龄实验人员的具体感官。

“还行,就是感觉老了啊,思想和思维都迟钝得很呐。”摸了摸光溜溜的后脑勺,邓教授感慨一句。

抬头,管明看了一眼专门负责邓教授的后勤人员,而后勤人员马上递过来一份资料。

监控人脑大脑皮层活跃度不算是太黑的科技,从数据上能看出,当人的年龄越大,大脑皮层的反应程度就越低。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看问题,大多数科学家的黄金科研年龄也不过是20到35岁之间,甚至更短,之后就是依靠见识和经验来推动科技发展。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当人脑芯片出现后,越老的科研人员就越吃亏,主观能动性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而这并不是记忆或者是经验能改变的。

天赋秉异的达芬奇无法在钢琴领域中比肩贝多芬,牛顿之力也死死地按住了达尔文的棺材板。

人脑芯片再强大,也不可能让一个人的意志坚定如铁,也不可能让一个对某方面完全无感的人在这方面达成卓越的艺术成就。

“没那么多说法,以后还有你发光发亮的时候呢。”笑着回应一句,管明思考着年龄与人脑芯片使用率的图表。

在已知实验体中,年龄在18岁到42岁之间的人,对人脑芯片的使用率是最高的,随后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不断减少,因为实验人员年龄最低也是18岁,管明手上没有更低的数据。

同时在记忆转化方面,年龄越大的人转化时间越长,因为记忆也是一种数据,在转化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记忆总量越大,耗时越长,同时因为年龄越大导致大脑皮层活跃度降低,表现出来的则是提取记忆变慢,也间接地降低了转化速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