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二十八章 儒生不避世(2 / 2)

加入书签

林长年笑着对谢傅瞻说:“还是谢公高明,根治了圣人这毛病。”

谢傅瞻没给他一点儿好气:“吃不下?饿得轻!瞧你们把他惯的。”

吃饱饭,小皇帝满足地拍拍肚皮:好像人生已经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了。

万金宝问:“圣人下午有什么安排?”

“没有。”他就想抱着肚子睡觉,困死了。

万金宝努力想让他过得充实:“圣人说过今日要去梁红玉祠,还去吗?”

现在睡了,晚上恐怕睡不着了。小皇帝坐起来:“去。不用仪仗,让郑安、任长宗安排一下,坐马车去就行。”

梁祠只是当地人的称呼,门匾上是鎏金大字:安国夫人祠。门外有一副楹联:“舍身报国女儿志还我河山丈夫愿。”

里面只有几间半旧的房屋,正屋是一尊彩色的梁红玉泥像,站在高高的台子上,比真人要高大一些,宋时的服装发饰,手里握着宝剑,威风凛凛。

圣人随口一说要来梁祠,行宫里便没有什么动静了,辛致知不敢贸然限制梁祠,梁祠依旧有些香火游客。人们纷纷给梁红玉烧香,还往她神像前面的功德箱里塞钱。

小皇帝感叹:“只要有德行,做出了贡献,就会得到百姓的尊崇,谁管是男是女。”

转到其余几间房屋里,供着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名将的塑像,香火稀少,香灰都潮湿板结了。

小皇帝不高兴地说:“虽说是安国夫人的祠堂,但岳飞、韩世忠都是忠贞英勇的名将,怎么没人来祭祀呢!”

林长年知道原因,不好直说:“西湖畔有岳王庙,香火旺盛得很,不少学子游人专程去缅怀。”

小皇帝依旧不满:“余杭是余杭,这里既然有他们的神像,就不能没人祭祀。百姓不来上香,是官员没做好示范。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让辛致知带着所有吃皇粮的,都来祭祀。”

“还有,你快马加鞭往京城递个消息,让皇后下诏,以后每逢清明节、寒衣节,地方官要带着本地吃皇粮的,去英豪庙里祭祀。”

林长年忙应下:“是,这是礼部的事情,说起来是臣的失职。”

“朕没怪你,教化是天下所有官员的事情。”

他们又去了后院,那里有新旧石碑六通,铭记着梁红玉的事迹和屡次翻修梁祠的情况。

小皇帝大致看了看,没什么兴趣,倒是院内巨大的一棵梧桐树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合抱粗的树,有上百年了吧。”

“估计有的。”

树枝上系了很多红绳,有的颜色还很鲜亮,有的已经发白,有的是棉布,有的是缎带。

小皇帝好奇地问:“树上系那么多红绳干什么?是什么风俗吗?上面好像有字,写得是什么?”

郑安撩袍:“臣爬上去看看。”

蹭蹭爬到树上,解下几个布条,拿给小皇帝过目。

小皇帝一看,脸就黑了:“求子!求姻缘!干什么!当这里是观音殿吗?”

郑安说:“民间愚夫愚妇,到处祈愿,是免不了的。”

小皇帝气得不行:“愚昧!无知!”

兴高采烈地出门,怒气冲冲地回来,一回到行宫,就把辛致知叫过来,指着鼻子一顿臭骂:“你怎么搞的,民众连鬼神庙和英烈祠都分不清!你没去过安国夫人祠吗?你在这里做官几年,就不知道人们向她求子求女吗?这种现象怎么置若罔闻!”

辛致知恍恍惚惚回到府衙,招来幕僚,有气无力地介绍了上面的新精神,安排说:“把梁祠后面那棵许愿树砍了吧。再安排人在门外守着,不准百姓到那里去许愿,告诉他们在梁祠许愿不管用的,要许愿去庙里道观里。”

幕僚不无烦恼地说:“这建祠堂不就是为了受世人香火供奉吗?平头百姓谁管你是英豪还是圣贤,想受他们的香火,就得给他们服务,到哪里不是这样。”

“不管怎样,有人供奉就好了。这下好了,梁祠没人烧香,也没人捐钱,恐怕很快就要塌了,又有什么好处呢!想一出是一出,圣人这也忒没道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