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2 / 2)
他俩在这边发愁,同行的丫鬟小厮护卫却不知晓他们的愁,一看程帮那伙痞子走了,高兴得不得了,早满大街溜达去了。
坐了半个多月的船,这脚总算是踩上了实地。城门脚下是个大市集,吃喝穿用玩的耍的一应俱全,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叫人心里舒坦。
不说陈塘出来的姚知非他们,就连兰鸢几个出了京城以后也是头回进这么大的城,又难得出远门,瞧什么都新鲜,连路边摊上的小玩意都看得挪不开眼。
不足两刻钟,兰鸢手里头提了一堆东西,喊了个护卫大哥帮忙提着了。
虞锦瞥了一眼,嫌弃:“你这都买的什么?这小泥人买就买了吧,怎么还买个波浪鼓?你多大年纪了还玩这个?还有这胭脂水粉,你包袱里不是装了好几罐儿么,怎么又买?这块花绸布也不是什么好料子,咱京城多的是,你偏偏在这儿买,大老远地背回去你累不累啊?”
“那当然不一样呀!这是给我娘买的。”兰鸢振振有词:“等我回了家,就能告诉我娘——娘哎,这是我在杭州给你买的花绸布,好看吧?我娘肯定特高兴!”
虞锦懒得说她。这倒确实,虽然东西没什么特色,可出门在外的孩子惦记着爹娘,放哪家都是让爹娘高兴的事儿。别说是买礼物,就算闺女路边捡块石头带回去,家里的老父母也能笑出声来。
她笑笑:“别买了,碰上特产了再买,带些江南才有的特产,还方便你娘带出去显摆。”
他们这活脱脱一群土包子,自然成了小贩眼里的贵人,都展着笑脸招呼着。
江南多巧手,十个姑娘里头七个会绣花儿,路边摊上摆着好多绣帕,上面绣朵小花绣只绿鸟的,针脚也不细,却哄他们说是赫赫有名的苏绣,几乎是一人买了三五块。
虞锦知道他们玩心重,也不拦着,买完了斜着眼腹诽:“亏你们一个个还是咱虞家出来的,连讨价还价都不会!绣只鸟她就卖二十文银子,一口气卖了你们几十块帕子,人姑娘做梦都能笑醒!”
兰鸢兴致上头了,被虞锦叨叨两句也不丧气,亲亲热热挂上她的胳膊,心情贼美:“主子你以前不是说过手艺人不容易嘛,要多照顾照顾人家的生意……”
话没说完,她又直直冲到路边去买小花伞了。
虞锦索性走到了前头,眼不见心不烦。她扭头去找冯三恪的身影,还当三儿这样的实在人,肯定舍不得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晃眼,却看见冯三恪走进了路边一间铺子。
她抬头一瞧——一品酥,是家点心铺子。
虞锦笑着跟进去。那么多样点心,冯三恪也不挑,每样都称了些,称得不多,最后拼了两盒。
“平日不见你喜欢吃点心,要是爱吃,以后让顾嬷嬷也给你那边送一份。”
冯三恪听着声忙回过头,闻言也露出笑来:“我是真不爱吃这个,只是听说南边的点心跟咱北边的不一样,我想着爹娘没吃过,回头烧给他们尝尝。”
虞锦一时说不出话,冯三恪几个月前的落魄模样又从她脑子里牵出来。当事人无知无觉,脸上也瞧不见难过,倒叫她心尖一阵涩。
于是她抬起手,拍了拍冯三恪肩膀。却没挪开,直到把那片沁凉的衣裳捂出热来。
*
在淮安城里找了家大客栈,休息了两天,便又重新启了程。
车马是在城里买的,马贩子欺生,把价钱拿捏得死死的,却不料遇上了买卖人,讲价的时候仿佛那张嘴巴就是刀子,咔咔咔咔就把价砍下来了。
“得得得,姑奶奶饶了我吧,我看您也是生意人,您说多少就多少得了吧?”
马贩子苦着脸,竖直耳朵,听虞锦报了个数,那价几乎是掐着他心里的底价报的。马贩子心里一惊,当下肃然起敬:“姑娘能耐!”
他那儿马不够,又添了几头骡子凑数,虞锦一行人就浩浩荡荡上了路。
他们坐着马车刚走上官道,程帮的人便快马加鞭追了上来。这回来的人不多,七八个,剩下的都留在了淮安城里,不知做什么鬼事去了。
五姨娘换了一身布衣短打,头发高高扎起来,乍一看像个英姿飒爽的年轻姑娘,年纪愈发难辨。
追到了跟前,她腾得一甩马鞭,风声掠过,把车帘扯了半幅下来,正好露出车里的虞锦。
五姨娘佯装不高兴,眯眼瞧着她:“虞姑娘不讲道义,不是说了启程前会去知会我们一声么?你这说话不算数,要是按我们程帮的规矩,是该绞了舌头的。”
——啊呸!
虞锦心里骂了句,看这老婆娘愈发不顺眼,成心对着干,冲她吐了吐舌头。
两个老奸巨猾的女人隔着车窗,各自冷笑了一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