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六章 调虎离山(2 / 2)

加入书签

“郇国公,你可知罪?!”这声音乍听上去似乎很平静,实则却蕴藏着极为强大的力量,令人闻之心惊。

“启禀皇上,微臣不知。”李成稷闻听此言蓦地抬起头来,张皇失措的说道。

李渊微微颔首,唇边泛起了一丝冷笑。这个高丽贼子果然罪大恶极,而今已到了这般田地,竟还如此敷衍朕。既是如此,便将物证呈上,看他到时还会如何狡辩。

想到此处,李渊将目光投向静立在一旁的卢子铖。后者会意,从一名金吾卫的手中取来锦盒,快步来到李渊面前,毕恭毕敬的将盒子放在了桌案上,随后小心翼翼的打开了盒子,一把碧绿通透的玉斧登时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观之此物,人们的脸上同时现出了惊愕的神情。

“启禀皇上,这便是微臣从郇国公府中搜出的玉斧。”

卢子铖说到’玉斧’二字时故意转过头去,用眼睛斜睨着李成稷。李成稷料想此事必是太子与齐王因其有意袒护子书江远而起,在皇上面前进了谗言。正在心中暗自思忖该如何敷衍,如今见此情景,甚感出乎意料。

“郇国公,卢将军说此物乃是从你府中寻来的。你看看,可否认识啊?”李渊强压怒火,追问道。

依照大唐律例,唯有圣上才可使用明黄之色,其他人都不得擅用。况且其中之物乃是一柄玉斧,弑皇?!此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李成稷定定的看着这从天而降的证物,不知该如何解释,只能呐呐喊冤。

“李成稷,你虽身为他族之人,但朕却并无半点亏欠。封做郇国公,将你与灿姬郡主留于长安尽享荣华,如今你就是这般报答朕的吗?!”李渊突转话锋,怒叱说道。

“皇上,微臣着实冤枉,此物乃是当日获封郇国公时齐王赠送给成稷的贺礼,一问便知。当时卢将军等人也在现场,皆可作证。”李成稷侧头看向李元吉说道。

“哦?”李渊看向卢子铖,疑惑的问道,“卢将军,郇国公之言可否属实?当日你确是在场?”

卢子铖正欲说话,却听到太子李建成轻咳一声,默了默,随即推脱答道。

“回禀皇上,臣确是在场。不过那日因给郇国公贺喜,喝了太多的酒,方才所说之事却全然不记得了。”

齐王李元吉见李渊仍在思忖,便上前一步,抱拳施礼道。

“父皇,郇国公这是故意抵赖。儿臣当日确是赠了他贺礼,不过并不是此物,而是一个用红色金丝绒面锦盒盛着的金帛。如若不信,父皇可命人去找。若是元吉所料无误,此物现在还应在他府中。”

“卢将军,辛苦你等再去一趟,务必要将齐王说的盒子带回。”李渊吩咐道。

卢子铖抱拳施礼,快步离去。少焉,金吾卫便将红色金丝绒锦盒带回,呈到了李渊的面前。待打开一看,里面放着的果然是一张薄如蝉翼的金帛。李成稷见状,方知自己竟是中了李元吉的诬陷之计,却又因为物证在此,无法说理。又见李渊龙颜大怒,早已被吓得魂不附体,说不上一句话来。

“李成稷,如今物证在此,你还有何话说?!”李渊猛地一拍桌案,站起身来,疾步走到李成稷的面前,伸出右手食指点指说道,“你私藏玉斧,意图谋反。见露破绽,诬赖亲王,挑拨关系。这桩桩件件明明白白的摆在眼前,你莫非都不认吗?”

李成稷被吓得魂飞魄散,如泥人般瘫软在地。李渊见状,误会更深。

“既然你不肯认罪,那朕就只能给你定罪了。”李渊顿了顿,继续冷言说道,“李成稷你本是纯良之人,若没有高丽暗中指使,绝不可能有此等胆量。朕便先将你下入狱中,待剿灭高丽,再数罪并罚。来人,传子书江远觐见。”

半晌,子书江远匆匆前来。见室内情景,不禁心中大骇,急急来到李渊近前。

“微臣子书江远见过皇上。”他抱拳施礼,肃顺说道。

“子书江远,你出任盘武门少门主以来,战功赫赫。如今高丽暗中勾结郇国公做探子,意图颠覆我大唐政权。朕派你率领两万人马发兵围剿,平息祸乱。”李渊命令道。

子书江远不禁打了个寒颤,他侧头看向身旁的李成稷。只见他面色惨白,毫无血色,心知如今之事已成定局。身为兄弟,自己自是明了他的为人。略低头定了定神,他又抱拳施礼看向李渊。即便难以说服,他也要再冒险一试。

“微臣领旨,只是这长安血案......”他面露难色的说道。

“你抓紧将此案做一了结,半月后出发。”李渊沉吟片刻差遣道。

随即他向站立两侧的金吾卫摆了摆手,金吾卫上前一步,在众人的注视下,强硬的将李成稷押了下去。子书江远转身看去,只见李成稷在临出门前向自己投来了满是恨意的眼神,心中不免生出巨大的悲凉之感。

“朕有些乏了,你等先退下吧。”李渊颓然的坐在龙椅上,轻闭双眼,摆手说道。

众人见状,转身退出室外。随着房门被轻轻关上,再无半点声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