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改革开放(1 / 1)

加入书签

1976年无论对一鸣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三位重要政治人物相继逝世、唐山大地震、“□□”结束。关一鸣当爸爸了,儿子关宇在黄土高原上最偏僻的红旗公社的一间窑洞里呱呱坠地了。北京传来了知青返城的消息。

翌年年初,《光明日报》上刊登了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吹响了科教兴国的战斗号角。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副主席、□□副总理□□发表了讲话。并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这一著名论断,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指明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处于第一重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位。并号召全国人民“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会上还对先进集体和先进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一鸣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一消息,他那颗沉寂已久的心再次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这次大会是中国□□在粉碎“□□”之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一鸣意识到科学的春天来了,他自己的春天也来了。

正如一鸣所料,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地方分所恢复科研工作的通知。阔别多年后,一鸣又回到了熟悉的科研岗位,继续科学技术的探索。

年末,十一届三中全体在北京召开了,会议上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方针。随后改革开放的这股春风,便迅速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吹到了陕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随后,1979年1月1日,中美宣布正式建交。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为东西方全面交流奠定了基础。国际知名企业蜂拥而至,争抢着来开拓中国这块庞大的市场,而中国也在这场世界经济浪潮中日趋成熟。随后,国家副主席、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访问了美国。

寒冬已逝,春回大地。一鸣接到了来自北京研究所发来的“春”的喜讯。紧随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国家战略,一鸣被研究所召回京了。一鸣接到电报后,拿着电报一路小跑来到李之旬的科室。巧的是李之旬也收到了北京研究所发来的通知,二人激动地互相拥抱,并约好一起回京的时间。一鸣又马不停蹄地跑回了家,将这消息告诉了赵容芳。然而让赵容芳没想到的是,她和儿子关宇也将作为家属跟随一鸣一起回北京。

还是那列火车,多年后又载着一鸣一家三口还有李之旬,从陕北辗转到西安,又从西安回到了北京。下了火车,踏上北京土地的一刹那,一鸣不禁感慨万分,激动地冲着北京湛蓝的天空大喊了一声:“北京,我又回来了!”。

再次回到北京时,一鸣已从一个朝气蓬勃的南方小伙,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西北大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鸣已从里到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饮食习惯被完全改变了,早上吃面,中午吃面,晚上还吃面。嗓门也大了不少,虽不像纯正的西北汉子说话像吵架似的,但也比二十来岁时铿锵有力多了。眉宇间带着英气却又掩饰不住沧桑。他的肌肤早已被强烈的紫外线锻造成了黑红色,就像四川的老腊肉。嘴唇因为长期缺水,出现了一道道裂痕,只有一双眼睛仍是雪亮的。从外表看,说他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一点儿也不为过。其实他才刚过了而立的年纪,而他的事业这才刚刚开始。

一鸣一家三口住进了研究所家属大院的筒子楼里。房间不大,十来平米,桌椅板凳、衣柜、床、被褥、床单,甚至是暖水瓶、洗脸盆等小物件都已经有了,全是单位给置办的。虽不是全新的,但很实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拎包入住。

儿子关宇嚷着要尿尿,赵容芳便领着关宇找公共的卫生间,一鸣担心赵容芳不熟悉环境,便帮着一起找。好不容易找着了,赵容芳带着关宇进了女厕,一鸣在门口守着。关宇却说要拉臭臭,赵容芳便告诉门口的一鸣去家里取手纸,一鸣一转身差点撞上一个人,忙跟人家道歉。

“对不起!”

“对不起!”

对方也同时道歉。

定神之后一鸣看清了对方的脸,对方无意间抬头也认出了一鸣,二人四目交汇的瞬间都惊呆了,这张脸对一鸣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已反反复复复印了千万遍储存在脑海里,永远也无法忘记,她就是叶知音。

知音对眼前这个像“老腊肉”一样的男人也很熟悉,岁月虽然改变了一鸣的外表,却改变不了那双雪亮的眼睛。只一眼,知音就认出了他是一鸣。

二人都诧异地看着对方,除了震惊,还有喜悦,还有悲伤,各种复杂的情绪在脸上一一展现,时间也仿佛在这一瞬间停止了。

“爸爸!”关宇稚嫩的声音打破了此刻的宁静。

关一鸣和知音顺着声音低头看去,只见关宇不知什么时候站在跟前。

关一鸣半天才反应过来。知音脸上浮现出一丝意外。

“你不是拉臭臭吗?”

“我又不想拉了。”

“哦,你妈呢?”

“来了!”赵容芳从厕所里走出来,一边走还一边责怪关宇:“你儿子差点尿我身上了。”看见知音还礼貌地点了下头。

知音回礼后,冲冲进了厕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