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郑度之(1 / 2)
第三百五十三章 郑度之
“那是大康三十七年,郑檀道的这位族兄,叫郑度之,是他荥阳郑氏长房的嫡长子,真正的宗子。”他叹口气,略抬了抬手去拉王羡,像先前那样,宽大的袖口掩住了两个人交握在一起的手,他牵着她往前走,越发离这南漳县衙远了,“郑度之是个君子,郑家把他教养的很不错,当得起宗子二字的一个人。我方才不是说过吗?”
他顿了顿声,略一回头,目光从王羡的面上掠过,发现她做了一副洗耳恭听的姿态来,便禁不住笑了。
她见他只是笑着也不说话,被他攥在手心儿里的手摇了摇,带着崔长陵的整条胳膊晃了晃:“说过什么?”
这么说话没头没脑,她觉得自己也还算是聪明,但照旧跟不上崔长陵的思绪。
崔长陵不再逗她:“大康三十五年时濯阳遇灾,那时候是冯启功凭一己之身为百姓说话的,但他毕竟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你以为,他又能有多大的本事呢?”他说着撇了撇嘴,似乎在认真的回想那些陈年旧事,“我记得,那时候郑度之尚未入京,但先帝是已经有重用他的心思的,所以把他放在了地方上,想叫他建功立业,将来入朝,除了他出身望族,手上还有实打实的政绩,入了御史台,说话就更硬气。”
王羡觉得,先帝对这个郑度之可真是好啊。
昔年先帝也重用谢氏,对庶出的谢三郎君也一样重用,一入朝,就叫他做治书侍御史,那时候谁不眼红呢?但后来她知道,先帝那是另有用意的,对谢氏,也不是真的那样放心,捧杀二字,大抵如此,先帝希望看到的,是他们登高跌重,只是无奈今上痴爱圣人,好些谋算,也就不成了。
但对这个郑度之——郑氏的出身远不如陈郡谢氏,是以人家家庶出的郎君入朝就入御史台,朝廷上下纵使眼红,也没人敢说什么,再加上谢太尉虽也不坐镇健康中,但毕竟还有谢二郎君与谢四郎君在建康,自然也无人敢小看那位谢三郎君了。
然则郑度之不同。倘或他手上没有实打实的政绩,入了御史台,只怕叫人挤兑死。
王羡倒吸口气:“先帝对他挺好的。”
崔长陵翻了个白眼。
怎么会不好呢?
那时候先帝一心想的是肃清朝堂,正朝纲,整风气,要把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朝廷,交到陛下手上去,他不愿见谢氏独大,也不想看见谢庾联姻,坐镇建康,朝野上下,无不以他们马首是瞻,所以那时才会起复太原王氏和他们博陵崔氏,甚至是调任了兰陵萧氏的子孙入朝为官,再有就是如郑度之这样的。
郑氏门楣或许稍有不及,但无论怎么说,也是百年望族,拎出来那也是说得响的,郑度之又是正经八百的宗子,将来是要支撑门楣的,先帝会重用他,崔长陵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