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四十一章 节外生枝(1 / 2)

加入书签

离开了别驾府后,崔长陵并没有急着回驿馆去,那顶青灰色的小轿一路被抬到了广阳王府的大门口,才停了下来。

只是先前浓墨跟在轿子外,此时却早不见了人影。

原来崔长陵出了门后叮嘱他的,除了不许向王羡多嘴之外,另打发了他回驿馆去写上一封信,派人送回京城去,交到王遇之的手上。

眼下襄阳的困境,其实解了大半。

少了凉州的鼎力支持,萧明山夫妇又被传召进京,萧佛之无论如何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而他先前找好了藏身之所,自然不怕再出现什么意外。

即便是萧佛之此刻动手,真的拿了他们,也未必敢拿他来祭旗。

于陛下而言,他和王羡,不过是臣下,为臣的,为国家大义丢了命,也是应当应分的。

可是对萧佛之来说,他的爷娘攥在陛下手里,孰轻孰重,萧佛之当然分得清楚。

那封信,不过是告诉王遇之一声,他打算把郑檀道送回京城,这一路上,只怕还要朝廷多加留意,免得他给人暗害了,况且,京城还有郑度之——

要说起来今次襄阳一案,牵动的人实在是太多些,崔长陵每每有什么紧要的书信或是折子要送回京城,都很快。

他叫浓墨去写的那封信,盖了他的印鉴,是在那天下午,就送到了王遇之手上的。

彼时王遇之得了这封信,仔细看过,发觉崔长陵也并没有别的意思在里头,真的就只是单纯的告知他一声,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寻常的,那便是崔长陵在信中,反复的提起了郑度之。

看样子,到今天为止,崔长陵还是怕郑度之会节外生枝……

他原本拿着信要去寻王遥之,打算告诉他大兄一声,便往谢家去找谢泠的。

谢家人和郑家不对付,上一次扯起来这个事儿的时候,他们也商量过,真要是出了什么事儿,只怕还得谢家人出面来解决。

其实崔长陵今次这个信的意思,叫他想来,说不得也是为了叫他拿着书信去找谢泠。

他同谢泠一向交好,本就不必再假借他人之手。

只是他人没走到王遥之的书房,就被王逸之给拦了下来。

王逸之是打算出门去赴宴吃酒的,正好瞧见王遥之面色严肃的往大兄书房方向去,才三两步赶上来,拦了他的去路。

王遇之把他由头到脚的打量了个遍:“不是世子的宴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