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七章(1 / 2)

加入书签

徐长卿在树林里后退半步,脚下响起枯叶被踩碎的声音。

他将手按在腰间匕首上。

如今教内学徒都会随身携带兵器,这是林培月教会他们的“好习惯”。

徐长卿只记得,暗卫琥珀曾出现在林培月身侧,逐一还原林渊在地窖里的一举一动,导致林培月勃然大怒。

一想起林培月,他不由得咬紧牙关。

琥珀见徐长卿满脸防备,便解释道:“我只是前来拜祭友人,你无须担忧。”

徐长卿不为所动。

琥珀避开徐长卿充满敌意的视线:“刺红在圣教中颇有人望,许多人以为他是下任右护法的人选,不承想……”

色彩鲜艳的纸祭品在火舌中燃烧殆尽,化为一堆温热的灰烬,随风飘零到长满青苔的树根上。

琥珀抱起一捧纸元宝,投入火中:“教中兄弟都想送刺红一程,却觉得没颜面见他,唯有我厚着脸皮独自前来。”

大部分金银纸元宝都是暗卫们亲手折叠的。

即使对刺红怀有倾慕,这份情谊仍不足以令他们敢于违抗圣教,与刺红共担责罚。

而徐长卿这一代的学徒,也在地窖中领会到这个道理——教众、学徒,都不过是贵人逐鹿天下时,随手拨开的棋子。唯有棋盘外的棋手,才能掌控他人生死。

少主林渊是特例,他在棋盘上横冲直撞,无知无畏,幸而能仗着少主的身份,一而再、再而三地逃过罪责。

遗憾的是,刺红不过是暗卫当中比较优秀的一位,没有显赫的出身背景。

因此,暗卫们选择冷眼旁观,看徐长卿用尽所有办法探听刺红的消息,感叹一句年少无知。

谁都不曾料到,圣药的功效如此可怕,令坚强如刺红,也选择了跳崖自尽。

死亡与离别永远这般突如其来。

琥珀起初也认为,自己不具有拜祭刺红的资格,袖手旁观等同于加害。

但他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其他暗卫心里会好过些。

活人总会按自己的意愿,去揣测死人的想法。

琥珀说:“我的同僚,都很感激你。”

徐长卿背后一寒:“那天晚上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吗?”

琥珀说:“在总舵很难有保有秘密,但是我能保证,养狗的猎师毫不知情。”

大部分暗卫促成的结果。

这是他们唯一敢去做的、微小的赎罪。

不知道当下,又有多少双眼睛,正留意此地。

徐长卿低下头,用鞋底彻底碾碎干枯的落叶:“右护法大人,也知道这件事吗?”

琥珀蹲,拿起树枝将火苗挑旺,再添两叠纸钱:“他前些天一直在草原办差,消息传递得不够及时,我想,右护法大人也不希望刺红身死。”

毕竟圣教与灵泽上师的协议还在,若刺红还活着,更好拿捏。

徐长卿解开包袱,取出他带来的祭品,放在树根下。

尽管他们思念着同一个人,却相顾无言。

拜祭完毕,琥珀准备抽身离开。

徐长卿还是忍不住问道:“在地窖里,知道少主曾经放火出逃的学徒,到底是谁?”

琥珀停下脚步,却没有回头:

“他死了。”

徐长卿抿紧嘴唇,目送琥珀渐行渐远的背影。

他想,刺红的这位朋友,虽然耳力惊人,却完全不懂如何说谎。

那小孩还活着,并且足够前途无限,能让暗卫为他打掩护。

将来会是多厉害的一位狠角色呐。

几日后,师父终于会见徐长卿。

师父消瘦不少,墨蓝直裾变得宽松,外袍领口微敞,露出越发明显的锁骨。

见徐长卿站在房门口踟蹰不前,师父坐在桌边,向他招手:“快过来吧。“

徐长卿怯生生地走过去。

师父态度温和,全无用鞭子惩罚徐长卿时的冷酷严厉。他说:“上次听你说,喜欢这家的糕点,我回教途中顺路买了些,坐下来慢慢吃吧。”

徐长卿三个月前吃过这种点心,盛放在白瓷薄碟上,被木签切开白色糯米薄皮,露出里面暗红色的豆沙馅。

当时是刺红买给他的。

徐长卿乖顺坐下,取一块放入口中,反复咀嚼。

师父沏一杯花茶,放在徐长卿面前,叹到:“若不想吃,就莫要勉强了。”

徐长卿腮帮子还鼓着,眼泪却止不住地往下滴落,令芳香的茶水变得苦涩。

“到我这边来。”

徐长卿走到师父身侧,任他单手揽住自己肩膀。

师父取一个碟子,让徐长卿把难以下咽的点心吐出来,完全没嫌弃那污物碍眼,仿佛徐长卿就是他的亲生子,血亲之间无需讲究礼节仪容。

徐长卿顺势将头埋在师父肩膀上,低声哭泣。

泪水与悲伤一般永无止境,只要想起心酸之事,眼泪便能自然而然地流出。

师父关切地问道:“伤口还痛得厉害吗?我特地交待过程长老,要给你用上效果最好的金创药。”

徐长卿小声回答:“多谢师父,基本好了,只是疤痕未消。”

当然还很痛,并且痛在心里,久久不能消散。

“师父,我的义兄们……”

徐长卿哭得连话都说不完整,仿佛还是原本那个爱哭鬼。

师父取一块帕子,温柔地替徐长卿擦泪:“哭出来吧,哭出来后,心里会好受些。是我疏忽回来迟了……我会派人照顾好你的义兄,圣教绝不舍弃你们任何一个,放宽心。”

徐长卿含泪点头,自然不会问为何林培月却视他们如草芥。

师父轻拍徐长卿的后背:“刺红的事,我也很遗憾。灵泽上师的身体状况不太好,若他知道此事,不知心里有多难过。”

徐长卿喏喏应道:“别告诉灵泽上师了……”

师父欣慰地说:“好孩子,跟我想到一处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