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来往(2 / 2)
老内官清晨就到了一座偏院候着,等自家王爷起身。
按照十几年的惯例,他果然没等多久,门就自己开了,王府的主人赵天循站在门口,身上的衣衫松散,稍有些不修边幅,面色也比平日要慵懒许多。
几个内侍极小心地进到屋里,却没有往内室走,竟就在外间伺候了王爷更衣洗漱,似乎是不敢吵到内室里的人。
——里面的那位虽然清冷,但却是最温和不过的一个人,但他们王爷可不是和善的主,要是不小心扰了王夫休息,一顿板子都是轻的。
一般来说,王爷只有休沐才会留宿在这个院子,这样第二日不用早朝,也不用去兵部点卯,便可找个借口晚些起身,多与王夫相处。
不过他离开天京几个月,大概是小别胜新婚,回来这段时日天天都在偏院里,今天也不例外。
虽然今日不上朝,但事情不少,知道许言一时半会还不会醒,赵天循便先去处理自己的事情,打算等他醒来再陪许言一起用早膳。
这时候,属下呈上来从南京送上的信,赵天循打开来看了一遍,心中微沉。
他不自觉地往偏院的方向看了一眼,心道:连那个沈家都找不到人……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可照广幽子的意思,那孩子明明还活着。
赵天循代帝王南巡前,曾在皇帝的默许下找了广幽子求卦。对方当时说,天京的许家还有后人。
许言的姐姐在成殷三十年便香消玉殒,家主许雅也早就病逝了,他们家那个入赘的女婿贪生怕死,为了与许家划清界限,宁愿丢了官职不做,也要逃离天京。
如今天京的许家就剩许言一人,南京的本家在当年一事后颇受牵连,逐渐式微,十几年间都担惊受怕、谨小慎微,甚至无一名子侄出仕,他们同样不敢再与许言有什么联系。
许言得其养父许雅的嘱托,且对无辜受到牵连的本家有愧,所以从未提及从本家过继孩子到天京的事情……哪怕他已经贵为北晋王的王夫,哪怕赵天循对他言听计从。
在赵天循看来,除非当年那个孩子还活着,否则天京的许家不可能还有后人。
成殷三十年的那个夜晚,对于很多人,包括赵天循来说,都是改变命运的一晚。
动乱生起的时候,中书令许雅被困在了宫里,适逢其唯一的女儿许宁馨临盆生产,但养子许言却在京外无法速归,许府里没有主人,立时乱作一团。
等大小姐好不容易生下孩子,见多识广的许家老管事却没有丝毫松懈,因为他知道,作为朝廷重臣的老爷必是反贼盯上的重点,说不准大小姐和她刚出生的孩子都会被当做人质来威胁老爷就范。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随后反王的军队便围了许家,若非北晋王府的府兵及时出现,恐怕许家上下凶多吉少。
知道许雅和许宁馨对许言的重要性,赵天循其实是早派了人去接应的,但许
家上下皆不信他,反倒防着北晋王府来的人。
赵天循无法,才又派了更多府兵前往,这才解了许家之困。
反王被诛以后,对新帝正统存疑的许雅被关入大牢,危在旦夕。
那时候许言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开始怀疑赵天循早就知晓六皇子起兵一事,于是不敢再轻易相信站在四皇子一边的北晋王。
但他不知道的是,父亲许雅也瞒着他做了一些安排,令人秘密将新生的长孙送走,以免父子二人最后落罪,满门被诛。
许雅为人忠正,他身边也俱是些软硬不吃的朝廷重臣,宁愿冒着风险暗中帮许雅的人,不是没有。
直到孩子被送走,却在路上丢了,老管家惊慌失措下告诉了许言老爷的安排,许言一方面为陷入牢狱的父亲担忧,一面又因丢了外甥而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只能同意了赵天循那个入王府的要求,请他帮忙解救许雅和寻找孩子。
虽然赵天循信守承诺,最后保全了中书令的声名和性命,但那时候去找孩子,却已经为时已晚。
护送婴儿的队伍在离开天京的路上遇到了乘乱而起的流寇,知情者要么当时就丢了性命,要么连车带人彻底与天京断了联系,那个小婴儿也不见了踪迹。
……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事事都有阴差阳错,这既怪不了赵天循,也怪不了许言。
但许言作为许家唯一活下来的那个,最痛苦,也最自责,所以在煎熬中度过了这么多年……如果许言也死了,许家就真的断后了。
想到这里,赵天循立刻写了一封信,交给属下道:“当年帮许家的,是刘阁老的家人,所以他们要往南走,即便遇到流寇,也最有可能继续往南边逃,让沈家继续查。”
“是,殿下。”属下接过信,退出了他的书房。
赵天循独自坐了一会儿,老内官来报:“殿下,王夫醒了。”
他立刻站了起来,哪怕知道自己这样过去,只能对着一个冷冰冰、不怎么说话的玉人,但也毫不在意,径直往偏院而去。
因为孩子是那个女人生的,所以赵天循打心底不喜欢那个素未谋面的小子,但若这孩子能叫许言活下去,他愿意做一切努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