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章(1 / 2)

加入书签

天气逐渐炎热,过不了多久,夏天又要到了。---

这个时代的气候温和,没有后世的雾霾,空气指数良好。

韩庭记得这几月天天都是大晴天,不见一滴雨,一开始还乐得自在,每天都能在院里玩耍。

四月刚过,还是不下雨,得,这是发生了旱灾。

韩庭心里诽谤不已,这百姓的日子怎么这么苦,瘟疫刚过去,得,又赶上旱灾了。

在这个靠天吃饭的时代,主食是稻、麦、豆还有稷为主,稷就是黍,现代人叫小米。

韩庭已经快断奶了,平时吃的都是稻米熬成的糊糊,或者小米粥,豆粥,里面混着肉末和菜,虽然有些不明的颗粒物,但是韩庭也知道这时候生产条件差,不可能有现代那么纯属的工艺的,这已经是大户人家最好的吃食了。

家里的仆人吃的可就太差了,他曾见过屋里几个婢子的吃食,蒸的麦饭里面净是壳和麦麸,掺杂着一些豆子,就是直接上锅蒸出来的,韩庭尝了一口差点没被噎死。

五六月,正是小麦收获的季节啊!

如果干旱轻微,小麦就会减产;如果到了五月六月不下雨,肯定要大面积减产或者绝收的。

这次瘟疫刚过去,人口肯定会少很多,田地没人打理,收成也不会太好。

而且有的人逃得远了,更赶不上回来收麦。

这下,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要饿死了。

韩庭默默叹气,这是怎么了,一个小娃娃整天悲天悯人的,实在是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幸而今年发生的不是大旱,虽然百姓收成会减少,但听说朝廷也赈了一些灾,不少大户人家都开仓放了些粮食给灾民,他们家也不例外。这样做虽然比到时候饿殍满地好一些,但总不是长久之计。

哥哥韩青顺利入了荀氏学堂,白天看不到人影,只有傍晚回来才能跟他一起玩一会儿,有时候他还要带着几个小伙伴出去玩耍,腰间都是别着家伙的,他哥现在都玩上刀剑棍棒了!

在韩庭看来,比起学习,他哥更爱舞刀弄剑。

这不,韩青又别上他的家伙事,在他面前显摆了一番,门还没出去,就被荀氏给堵了。

幸灾乐祸的韩庭也没跑了,跟他哥一起被带去父亲的书房里,就当在书房里熏陶一下,韩庭本来是抗拒的,不过想着要是能从他爹的书房里找一点时代的线索,倒也未尝不可。

一进书房,韩庭就新鲜得很,他还是第一次进来。屋里檀木的香味若有似无,闻着就已经让他受到熏陶了。--*--更新快,无防盗上----*--

屋子正中间是一张比他还高的檀木书桌,案上放着笔墨纸砚和几卷竹简,书桌后面两个大书柜占了一整面墙,上面密密麻麻摆着不少竹简和布帛,韩庭瞄来瞄去,还看到了几张成色不好的纸张,只是上面一片空白。

看来这个时代是有纸张的,但似乎还没有普及。【1】他爹的书房里都只有竹简和布帛写成的书籍。

他爹果然是个读书人,书房藏书不少啊。而且他爹长得好看有气质,斯文礼貌不爆粗,对荀氏也是百般宠爱,简直是这个时代好丈夫中的楷模。

韩庭忙着在书房里寻宝,韩青早就已经开始学习了,捧着竹简在那读书呢。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瓜,报之以,报之以……【2】”韩青读到一半卡壳了,急得抓耳挠腮。

韩庭偷笑,清了清嗓子:“报之以琼瑶!”

“对,就是琼瑶!”韩青摸了摸弟弟的头,咧嘴对着他笑,“还是弟弟聪明,大哥不像是读书的料,我刚刚读了三遍,没想到你就记住了!”

韩庭眨眨眼睛,不置可否。

哪是聪明,明明是自己开挂了,听了两遍,他大概就听出来了,这是《诗经》。

想来这个时候人们读孔孟,学的是仁智礼仪信那一套,这些在历朝历代都是要学的,只是还是不能确定现在是哪一朝,他可不敢直接出口询问,那样也太骇人听闻了。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

韩青似乎又卡住了,韩庭心里正想着事情,于是脱口而出:“报之以琼玖!”

但他哥这次没有回应他。

略感不对的韩庭反应过来,这句好像不是他哥说的。

韩庭迷茫的看了看韩青,扭过头去看门口,只见门口站着三个人,他爹和两个陌生男子。

年长的那个该有五六十岁了,穿着一身白袍,须发皆白,此刻正扶着胡须笑眯眯地看着韩庭。

年轻的那个看着比他爹小了几岁,穿着儒生的衣服,身长挺拔,长得帅,也是斯文优雅型。

韩青想必是认得这两个人,只见韩青走到他前面,对着老者行大礼:“韩青见过从太/祖父,见过从叔!”

韩庭正理着头绪,“韩府君”已经叫他认人了:“二郎,这是你母亲家的长辈,快来拜见从太/祖父,这位是你的从叔。”

原来是突然空降的亲戚呀。

韩庭乖巧地作了个不太标准的揖:“从太/祖好,从叔好。”

老者红光满面,笑道:“二郎年纪还小,无须多礼。”转头又对韩父说道,“我和文若出去游学一年,不想二郎已经这么大了。”

嗯,他们是母亲那边的亲戚,那么应该也姓荀,他叫文若,荀文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