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五章(1 / 2)

加入书签

第十五章【颖阴荀家】

中平二年二月二日,在这个诸事皆二的日子,韩庭怀揣着既期待又忧伤的心情,一大早就被阿娇从被窝里哄出来穿衣打扮。--*--更新快,无防盗上----*--

韩庭今天要去荀家拜访,为的是上学的事情。

期待的是又能见到从叔荀彧,忧伤的是小小年纪居然要去上学?

他过完年才五岁!

韩庭昨日表示:“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连光武帝时的大儒王充也是八岁才入的学!”

荀氏狠狠地打击了他:“不是让你入学,是让你跟着先生读读书,写写字就行,旁听一下也行。”

韩庭忍不住翻了个大白眼:得,这跟入学有什么区别吗?有人就是见不得我在老宅逍遥快活。

韩馥也觉得荀氏说得有道理。

因为他一直觉得荀氏说得有道理。

韩庭只能用“没有知识就无法调/教韩馥怎么做一个大佬”来说服了自己,学就学吧……

好在老宅一干人等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倒也不用他太操心那边了。

韩庭今天穿了一身新制的对襟黑色儒服,等穿好才想起,看来这事情是早就蓄谋好了的。

因为远还没有到束冠的年龄,阿娇只用了一根紫色的发带给他束发。

但阿娇梳得仔细,透过铜镜看,小郎君的模样活泼又不失端庄。

休沐在家的韩馥今日高冠丝履,也穿了件黑色儒服,不过领口绣了几朵红色的云纹,拜访的虽然是亲家,但也是宿儒,自然不能失了体面。

因着开学定在二月初十,韩青今日也不必跟着去。

荀氏看着父子二人打扮,丈夫温文尔雅,儿子活泼可爱,站在一起养眼极了。

临了出门前,荀氏似乎想起了什么,跟婢女交代一通后喊住了父子二人。

等婢女取来了东西,韩庭定睛一瞧,原来是朱砂和笔。

韩庭瞬间洞悉了她的目的,慌忙捂住了额头。

荀氏拿笔蘸了朱砂,瞪了他一眼:“朱砂开智,开了‘天眼’后你就能眼明心明,以后读书事半功倍。”

韩庭虽然对这种迷信说法嗤之以鼻,但他一个孩子又有什么办法抗拒,当然是欣然接受啦。

乘着牛车进到城里,来往的行人络绎不绝,韩庭很快被道路两旁整齐的院墙门户吸引了注意力。

“父亲,这城里跟乡下也是一样的格局?”说起来,这还是韩庭头一回进城。---

见着儿子的眼神惊奇不已,韩馥便给他充当起了导游。

据导游韩馥介绍,汉朝不管是县中还是乡里,实行的都是里坊制【1】。

相比乡下简陋的墙垣,颖阴城里的墙垣更加整齐,宽阔的街道呈棋盘式将城里分割出大大小小的方块,这些方块就是百姓居住的“里”了。

每个“里”都环以高墙,设里门,里门平常由里中百姓轮流看守。

大的“里”东南西北开各开一个门,小的“里”一般就开两个门。

颖阴县城很大,总共设有六十多个“里”,韩家那片叫做“平中里”,进了城,经过五个大小不一的“里”,再往西边走就是荀家所在的“高阳里”了。

一路上有不少作儒生士人打扮的人往高阳里这边走,的想必是路远的学子都提前回来了。

他们或三五成群高谈阔论,或独自捧个书边走边看,或对着墙自说自话,颇有学风盛行的模样。

等牛车到了高阳里门口,韩馥似乎有意卖骚:“你知道荀氏族人居住的地方为什么叫高阳里吗?”

韩庭眨着一对天真无辜的眼睛说:“我还是小孩子,肯定不知道呀。”

韩馥轻咳一声,正色说道:“荀氏旧里叫‘西豪里’,那会儿出任颖阴县令的苑康是渤海郡人,因说‘昔日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今荀氏亦有八子’,所以此地就改名叫高阳里了,一时传为美谈。”

韩庭心想:看来这苑康也是个秀儿,既傍了古人名声,又吹捧了荀氏一大家子。

现在文人之间都流行互吹,好家伙,他刚上岗就吹了八个,而且荀氏门徒那么多,这一吹传颂的人可不多嘛。

守门的里民四十来岁,脸上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核查了身份后夸了句“韩府君家的小郎君真俊,小小年纪瞧着就有一股子书香之气。”,就大方地放行了。

这高阳里平时出入的高官显贵、文人墨客不要太多,守门的人自然是要能说会道且识大体的,而且他母亲出自荀氏,也算是半个自家人,夸奖的话,谁不爱听。

车夫把牛车停在外头,韩馥和韩庭大手拉小手,带着仆人拿着拜帖和礼物便进了高阳里。

一进里门,就隐隐约约有读书声从连片的屋舍深处传来,连鸟儿也爱听,纷纷啼啭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