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六章(1 / 2)

加入书签

第十六章【党锢爆敛】

荀彧将书信交给荀绲后,便微微垂眸对韩庭说道:“太学结业后也未必能入朝为官,虽说如今党锢已解,但……”需要先去西园讲定钱数才能做官。---

荀彧欲言又止,把视线落在荀绲手中的书信。

党锢指的是党锢之祸【1】,这事儿,韩庭是在黄巾之乱后才从韩馥那里了解清楚的。

党锢一共发生了两次,第一次在桓帝年间,第二次在灵帝年间。

自桓帝执政开始,朝廷里一直由宦官和外戚轮流把持朝政,这些人不同于走仕途致仕的士品德高尚,他们任人唯亲,乱五常毁三纲,向来是为非作歹,排斥忠良。

延熹九年,宦官赵津等人在得知桓帝要大赦天下后,以前想干又不敢干的坏事统统干了个遍,这如意算盘打得好,等到大赦天下之后,他们自然都会被赦免。

而朝廷里清正廉洁的一批官员得到报案后一看,这些宦官居然无法无天到了这种地步,于是个个都表现出不畏权贵的风范,在大赦以后仍然按法律处置了他们。其他宦官就向桓帝进言:这些人藐视陛下您的仁德。

桓帝听信了宦官的一面之词,便重重查办了这些官员,下狱、免官、处死,这是起因。

当时担任河南尹的名士李膺因为在赦后处死了蓄意在赦前杀人的张成之子,张成也是宦官的党羽,宦官就让张成的弟弟给天子上书,说李膺等人刻意结交太学游士,诸郡生徒,跟他们结为党羽诽讪朝廷,败坏朝政。

桓帝大发雷霆,于是诏告天下逮捕并审理党人。

一年后,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一些宦官子弟也是党人,宦官们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就向桓帝进言又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了,于是桓帝在六月改元永康,大赦天下。党人们获得了释放,但只是放归田里,将他们终身罢黜不得为官,这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又过了一年,汉桓帝挂了,由年仅十一岁的汉灵帝继位。

身为外戚的大将军窦武和士人认为宦官不应该干涉朝政,要求革除宦官参政的权利。

虽然窦武是窦太后的父亲,但窦太后没有眼见,于是用自汉元帝开始,宦官们就参政了的理由婉拒了窦武和士人的想法。---

宦官们怀恨在心,于是发起了九月辛亥政变,他们劫持窦太后,伪造各种天子诏书,并且派伏兵杀死了窦武和陈蕃。

但天下的士人早已经和宦官水火不容,几年后,宦官又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意图谋反。才十四岁的汉灵帝被他们哄得信以为真,因而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上百人被下狱处死,又在各地陆续逮捕处死士人六七百人,当时天下的名士几乎被一网打尽,仕林惨烈异常。

在这八年之后的熹平五年,时任永昌太守的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灵帝不但没有听,反而还处死了曹鸾。接着又下诏书: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了更多的无辜者。

直到去年黄巾之乱兴起,汉灵帝怕这些党人跟黄巾一起作乱,这才大赦天下免除了亲属关系与党人在小功【2】以外者的禁锢。

死去的人无法平反,活着的人看不到希望。

皇帝年幼无法掌权,给了宦官机会,这是悲哀;皇帝年长听信宦官谗言,不想着治国,只想着敛财,这是无能。

朝中无忠良,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韩庭正兀自想着,只听得荀绲一声大喝:“简直荒唐!”

荀绲已经气得面色潮红,拿着书信的手也在微微颤抖。

他将书信递给韩馥,尽量压下了语气里的愤怒:“你来看看,想必过两日你也会知道了。”

韩馥面色沉重地接过书信,看完后也是面色发白,一言不发。

韩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于是问道:“我能看看吗?”

韩馥看了眼荀绲,荀绲微微点头后,这才递给了韩庭。

韩庭拿起书信看得认真。

原来雒阳发生了火灾,南宫被毁,灵帝诏令天下,除正常租赋之外,一亩地得多交税十钱来帮助修缮宫室。

此外又规定,即日起,刺史太守和茂才孝廉的升迁,都要捐钱修缮宫钱。

授大郡者需要交纳二三千万钱,新官上任前得先去西园讲定钱数。

韩庭脑袋嗡地一声:西园卖官!

韩庭看过老宅的账本,大体知道现在钱粮的物价,一石粟米得上百钱,换做粮食是20万石,一石约莫30公斤,买个郡守就需要6000到9000吨粮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