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13 章(1 / 2)

加入书签

213.

略显空茫的勤政殿偏殿, 阳光透进大殿, 在软塌前,折出大片醒目的光。

一阵压抑含混的咳嗽声断断续续响了许久。

张梁担心的为老皇帝抚着背, 略带恐慌道,“皇上,传太医吧!”

“咳咳...咳...”老皇帝张口想要说话, 没忍住又咳了一阵, 只得摆了摆手。

好一会儿,他的呼吸才渐渐平复了下来,他微微瞌了眼,接过张梁端来的药, 一口气灌了下去。

“赵将军还没有醒么。”咽下含在口中的一口茶, 老皇帝清了清嗓子, 有些沉缓无力道。

“还没呢, 不过太医已经看过了,身上的伤也处理了。”张梁接过药碗递给自己的小徒弟, 低声回道。

那日里先是笞刑, 再是滚钉板,天寒地冻间,盐水加身, 即便如此, 还是硬挺着在大殿内陈情对峙许久。

那血流四处的模样, 如今想来都还悚然眼前, 让人心惊。

赵承安这一伤, 着实不轻,大殿上昏过去后,到现在也还没醒。

“嗯。”

久咳之后,身体乏力的很,老皇帝有些晕沉的按了按太阳穴。

张梁见状告罪一声,在宫女端着的铜盆中净了净手,上前替过了老皇帝,轻缓的揉了起来。

“皇上,外头有那帮子大臣呢,您也该好好歇歇。”张梁小声的劝解,“太医说了,您的病,不能生气也不能劳累。”

“他们但凡肯...”老皇帝哼道,“朕也不会生气,无需劳累了。”

“皇上,要不您先歇会儿?”张梁不敢参言国家大事,只能劝道。

老皇帝叹了口气,缓缓睁开眼,推开他的手,“这么多事呢。”

“皇上...”

张梁低声急唤,却被老皇帝摆手阻下,“去吧,先传老七过来回话。”

“......”张梁看着老皇帝不甚好的面色,还想再劝,可明显老皇帝已经打定了主意,只得弱弱应了一句,“是。”

赵承安因御前闯刑,失血过多昏迷后,被老皇帝破例暂时安置在了皇宫一处小院。

这两日,李延泽都在为了赵承安御前状告三皇子通叛一案四处奔波,除了上朝和前去探望过两次赵承安外,几乎人一头扎进了大理寺。

当日赵承安将人扭送大理寺到一身素甲宣武门震响闻天鼓,被无数人看见。随后不过短短一日镇边大将军闯刑亲告御状的事,就在京城内外,飞快的传开了。

不论是大军得胜,还是两国议和,赵承安此时在民间的声望,正是如日中天之际。

甚至隐隐有新大禹战神的呼声。

在这种情境下,赵承安闯刑告御状,说是举国震惊也差不多了,一时间,不论是朝堂还是民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件惊天大案之中,街头巷尾尽是议论纷纷。

身为此案的主理人李延泽,其压力可想而知。

宫里的人来寻时,李延泽正在整理此案的文书。

其实这案子前后只用了一日就已经真相大白于天了,实在是赵承安给出的证据,每一样,每一环,都太重要了。

他们连夜审查,将这些证据,一样一样的举证,一环一环的扣和,其真相如何不言而喻。

唯一的难点,便是这样的惊天大案,所涉及的,是关乎禹国继承人争夺的一方,这不仅关乎前线,也同样关乎国体。

前往皇宫的一路上,李延泽心中百念急闪,晃过各种念头,等到最终踏入宫门的时候,他已经完全镇定了下来。

而一切,也将在这一刻,尘埃落定。

......

李延泽将手中整理成册的文书,交给张梁,呈递给坐在勤政殿上方的老皇帝。

连同文书一起的,还有一众证人的证词,其中包括酷刑之下,牵扯而出的三皇子派系。

其中牵连甚广。

老皇帝早在那一日,赵承安陈案之时,已经有所准备,可真等到这一刻,看着那一份份签字画押的口供,咬出的一连串人名。还是忍不住一口气呛在胸口。

“咳咳...咳咳...咳...”

剧烈的咳嗽声,让李延泽一惊,也让旁边的张梁吓了一跳。

“父皇!”李延泽愣了一下,随后到底是父子情压住了往日里的顾忌,他大步上前,扶住老皇帝因为剧烈咳嗽而微微佝偻的身子。

“怎么回事!”

李延泽眼见着老皇帝咳的几乎上不来气,心中一惊,他疾步上前,扶住老皇帝的身子,结果还捏在手中的折子,瞪向一旁忙着递茶的内侍。

“还愣着做什么,太医!快传太医!”

老皇帝一把抓住李延泽的手,“不...咳咳..不用!”

张梁看的着急,顾不得许多,告罪一声,从李延泽手中接过老皇帝,小心拍抚着他的后背,然后将茶递到老皇帝的嘴边。

帕子从嘴边移开,即便一瞬间便团了起来,李延泽仍旧眼尖的看见了那微微殷红的痕迹。

李延泽的汗一下子便落了下来,胸膛剧烈的跳动,似有什么要破胸而出一样。

半盏茶下去后,又将一颗黑黝黝的糖块似的丸子投入老皇帝口中。

老皇帝渐渐平复下来,目光浅淡的朝他看来。

那一刻,没有父子的温情,是完全独属于上位者,属于帝王的威势。

“父皇...”

李延泽低下头,随后扑通一下跪在地上。

张梁等人轻手轻脚的收拾着,随后有序的退出大殿,只余下勤政殿内的父子一时间默默无声。

老皇帝复杂的目光看着跪在身侧前的儿子。

他不得不想着,或许,这就是天意?

他是他心中比较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人选,他又无意间撞破了他一直以来的伪装...

老皇帝看着伏地而屈的李延泽,目光越发复杂,又渐渐坚定了起来。

“起来吧。”

许久,老皇帝开口道。

李延泽叩了个头后,才缓缓起身,垂头立在一侧。

“你知道了。”他肯定道。

李延泽更加微微垂下了头,几番纠结,才沉声开口道,“是。”

老皇帝点了点头,“也好。”

或许天意就是如此。

“父皇,唤太医来看看吧。”李延泽哑声道,没有狡辩,甚至那一刻在心中做好了满盘皆输的打算。

于是后面的话,就格外的顺畅了。

他抬头,带着些难过和痛心,看向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然老去的父皇,“父皇...”

“龙体重要,唤太医来看看吧。”

老皇帝心中动了动,“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

“儿臣知道。”

“知道还敢说?”

“......”

到底老皇帝也没有过多为难的意思,他重重看了他一眼,微微颔首道。

“你下去吧。”

“......”他迟疑了一下,老皇帝却已经重新审视起了折子。

“是,儿臣告退。”

李延泽躬身退下,走出勤政殿的时候,被阳光一照,才恍然发觉,只刚刚那么一会儿,他的背后已经全湿了。

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

赵承安是在翌日早朝的时候醒来的。

于此同时,早朝上一道关于三皇子案结审的圣旨,在第一时间传开。

三皇子贪赃舞弊、结党营私、通敌叛国、陷害忠良,证据确凿,废除封号贬为庶人,三日后斩首示众。

半日后又传来消息,李延熠功败垂成在圣旨传达后,在狱中自尽了。

赵承安躺在床上,听着李延泽派来的人,传来的消息,心中一片平静,甚至比亲手结果聂辉人时,还要平静。

人既然已经醒来了,便没有再在皇宫继续呆下去的道理。

随后李延熠自尽后不过半个时辰,赵承安被抬出了宫门,很有些扫地出门的意思。

不过赵承安丝毫不在意就是了。

江城和酒子任驾车来接的他,连李延泽也来了。

赵承安一见到他们便先笑了。

苍白萎靡的脸上,张扬着恣意畅快到极点的笑容。

“你们来了。”他笑。

酒子任又关切,又急躁,显然这几日赵承安在宫中养伤一事,让他们担心坏了。

不只是酒子任,就是江城的脸色都不大好。

更别提从马车上奔下来的赵小妹和红着眼的赵宁邦了。

“怎么都来了。”

“哥...”赵小妹本来还忍着,可一见到赵承安被人抬着出来,一下就哭出了声。

“爹!”赵宁邦更是如此,豆大的泪珠子,似乎本来还忍着,等见到赵承安,再也忍不住,一连串的往下滚着。

江城到底还克制着,见众人情绪失控,劝道,“先上马车,回去再说。”

他说着,便让张扬等人结果担架,抬着赵承安,自己则转头给了红包,谢过抬送他的侍卫们。

“七皇子。”江城拱手,深深鞠了一躬,“我代承安谢谢七皇子多方照应。”

“大恩不言谢,今日我等欠七皇子一个人情,他日若有需要,必不推辞。”

李延泽摇了摇头,李延熠自缢的这个节骨眼,他能亲自出现,已经是冒险。即便是担心赵承安的伤势,也不好明着跟他们回去,便摇了摇头,劝道,“感谢的事等他好了再说,外头天寒,他才初醒,你们快回去着大夫再看看吧,他伤的委实重,你们小心照应,等回头我再过府叙过。”

江城点了点头,拱手再次谢过。

到底宫门口不是就留之地,几个人匆匆告别后离开。

客栈小院到底人多嘴杂,他们一行人,兵来马往,人走人去的,过于打眼。

于是赵承安在宫中这几日,江城忙乱中也没忘了抽空在京中寻了个宅子,如今已经都搬了进去。

宅子里有小队卫北军守着,将宅子里里外外护的铁桶一般。

院子里已经有大夫等在其中,后面李延泽不放心,还又暗暗请了两名大夫前来。

赵承安路上强撑着精神,安抚了小妹和赵宁邦一番,随后撑不住又昏昏沉沉睡去,等到进门的时候,连自家门都没来得及认。

这一睡又是两日。

等他再醒来,外头风声鹤唳,朝堂上三皇子一派被尽数拔去,光三品以上大吏便砍杀抄家六人,其余关节官吏大大小小多达十数。

一连几日,皇城午门口,血将地都染红了。

这一案所牵连甚广,波及之大,堪称老皇帝继位以来之最。

经此一着,三皇子一派被彻底清理拔除,身为此案主理人的李延泽,却也因秉公严明而名声斐然,坊间一片称赞。

赵承安这一回,伤的着实不轻,失血过多加之冬日受寒水之冻,身上一个一个的血窟窿,看着更是吓人。

饶是沉稳如江城,也变了脸色。

所以赵承安很快便发现,每一个人都明里暗里对他存着气。

倒也不至于薄待了他,只是...

“宁邦乖,让干爹帮你爹换药,你先去把粥端进来,一会儿喂爹爹好么。”江城劝坐在床边不肯离开的赵宁邦。

赵宁邦犹豫了一下,迟疑着不愿意动。

见状江城又轻轻推了他一把,劝道,“去吧,等会儿让你亲自喂。”

“那好吧。”赵宁邦点了点头,然后看向一旁靠坐在床上的赵承安,“爹,你等着,我很快就过来。”

“去吧。”赵承安含笑看他突突突跑了出去。

再扭头,果然江城嘴边的笑已经完全收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