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3 章(1 / 2)

加入书签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自从秦王在新年大朝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出这句话后,新的一年才刚刚开始,秦国境内就开展了轰轰烈烈驱逐义渠人的活动。

这才刚过去将将一个月,咸阳城中的风声鹤唳尚未平息,宫中又传出了新的政令,秦国将于五日后正式驱逐他国来秦客卿。

公子纪堂在朝会上力劝秦王收回成命,他据理力争,枚举出自秦穆公起,历代秦王重用外籍能臣而增强秦国国力的例子。秦王在恼怒之余,更直接给纪堂定性为以古非今罪,并处迁刑。

公子纪堂就此遭秦王厌弃,他再度被罚,继上次武职被撤后,这次身上的文职再度被撤去,秦王命他在宫中闭门思过,一个月执行迁刑,发配于西北军大营,没有秦王的命令,不得再返咸阳。

消息传来,秦国朝野上下一片震惊。

纪堂作风刚毅,为人宽仁,他在秦国百姓中素有人望,得知消息后为他抱不平者更是不知凡几。

接连数日,华阳宫门前每日都汇聚了诸多前来声援的布衣百姓。纪堂只得命人紧闭了宫门,并放出风声,好言劝谏,让这些人都各自散去。

秦律严苛,一向禁民聚语。众人一开始还都愤愤不解,他们后来才知道,原来大公子是担心牵连他们,让众人受诽谤罪入狱,每个人心中对纪堂更是感激万分。

这场轩然大波,不可避免的从前朝传到了后宫之中。

这阵子以来,阿玉心中那股怀揣的不安还是应验了,可她却像是松了一口气。

纪堂被罢黜的当天,他早早就回了华阳宫,却迟迟没有露面。阿玉问过前院的内侍,知道他此刻正在书房里,便没敢去打扰他。好在到了晚饭时间,他还知道要派个内侍过来传话,让阿玉不必管他,只要自用晚饭即可。

纪堂则把他自己个人关在了书房里。书房的案榻一侧平放着他的那抦长剑,另一侧摆了不少的竹简绢帛,有的摊开,有的合上,旁边砚台处搁置的正是他常用的那只插竹,此刻笔尖处饱沾的墨迹已干。

他就一动不动地坐在案榻前,眼睛注视着旁边摇曳的灯火,脸上的神情少见的现出些恍惚。

不知过了多久,门扉处突地传来几声轻巧的敲门声。

见屋中人没有动静,屋外那敲门的人似是有些着急。那人又敲了两下,便径直推开了书房的门。

纪堂这才注意到有人进来,因为方才长久地盯着灯光,他的眼前有些发炫。于是他先习惯性地伸手握剑,待那来人关上了门,又款款走上前来,他这才把手从一旁的剑身上收了回来。

那女子身影袅袅婷婷,一手还提着一个食盒,正是阿玉。

纪堂见了她,纵使面有疲色,依旧打起了精神。他向她微微笑了一下,没有说话,却比了一个坐的手势。

看他这般,阿玉心中有些说不出的滋味。她把手中的食盒放下,柔声道,“夫君事务繁杂,至晚不归。阿玉心中着实惦念,便取了新做得的饭食,夫君多少用些。”

说着,她把食盒打开,取出一碗还带着热气的苦菜羊肉羹。她先把碗给纪堂递了过去,又把一柄勺子递给了他。

纪堂对上了她关切的眼,他愣了一下,伸手把碗接住,又把勺子也拿在了手里。

阿玉的眼波不闪不避,只柔柔地、似是带着无限怜惜般的看向他;纪堂仿若从她的眼睛里获得了莫大的鼓励,他嘴角微翘,向她点了点头,接着用勺子舀了两下,便把那羹汤送进了嘴里。

阿玉就坐在他的对面,看着他一口一口地把肉羹吃完。

即便此时深受打击,他的坐姿依旧挺拔,吃相也是不徐不疾,一如往常。

只用了一会儿,他就把那碗羹吃光了。纪堂刚把那碗放下,阿玉又递给他一条帕子。他接到手中,用帕子擦了擦嘴,又还给了阿玉。

阿玉才把那空碗、勺子、以及他刚刚擦嘴的帕子都收进了食盒里。

她盈盈笑了下,“夫君吃过了晚饭,阿玉也就放心了。”她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道,“我知道夫君今日有事要忙,阿玉这就不打扰了。夫君一会儿忙完,还望早些回去后院。”

她向纪堂行个礼,把地上的食盒拎起,便要告退。

纪堂忽地站起了身,他把那食盒从阿玉的手中夺走,又随手一下,放在了靠墙的一边。

阿玉一怔,那人已经回转了身,直接把她揽在怀里抱住。

他抱住自己时的力道很轻,似是很累样子,他的头也低低地垂在她的颈边,像是要从她的身上汲取力量。

嗅到她身上淡淡的香气,纪堂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阿玉有些难过,她也伸出了双臂,回抱在他的后背腰间。

她犹豫了一下,片刻后轻声劝道,“夫君,累了就好好休息一晚吧。”

纪堂没有抬头,只听他低声道,“阿玉...就没什么想问我的吗?”

阿玉想了想,缓缓摇了摇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