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2、第 12 章(大修)(1 / 2)

加入书签

道武元年的正月,由潜邸入宫的帝后反往日的恩爱不离,皇后已避开皇帝多日不见。

同时,宫管理太监与刑法的宫正司和管理宫女与宫规的尚宫局腥风血雨。

这是皇后入宫后,第次对宫侍奉的司局大幅裁撤,诸多宫人窃窃私语又胆战心惊,生怕裁撤的手笔下刻就落在自己头上。

想到这里,谢思安不禁为山谢氏喝彩,她即使从没有起过这般心思,也从没有安插过人手。可如今她旦想动,谢氏就能伸出无数的手来帮她。

树大根深的朝世家就是让人如此害怕,怪不得道武帝上世要害死她,即使他背靠琅琊王氏这样强大的母家,也会害怕谢氏的存在吧?

就像这次,她大张旗鼓地对宫下手,道武帝隐忍不发,除了大政殿,哪里都任她处置。

本来他或许不会如此,但她对陵寄奴的看管和封赏,成了捆住他手脚的绳索。

道武帝现在应该在揣测,陵寄奴到底有没有出卖他,谢思安有没有怀疑到根源处。

疑心,让他裹足不前,也给了谢思安往下的时间。

谢思安窝在暖融融的寝殿内,专心致志地翻看着手的史书。

窗外,洛京再度飘下漫天大雪,虽说瑞雪兆丰年,但是大肃和南朝年年开战,若是雪到了二月都不停,便会影响播种和秋收,这是事关国运的大事。

她手的书告诉她,大肃地处北方,寒冬是侵蚀北方战力的最好敌人。

她哀伤叹,不禁为伯父如今的处境所烦恼。

两国以眉江为界,大肃好武善斗,南朝诡诈多计,两国就这么你来我往互有伤亡,多年不相上下。

对大肃来说,大雪就意味着第二年粮草的紧缺,南朝可以种两季稻谷,大肃却因为寒冷只能种季。如若二月没有化雪,到了秋收时,大肃的前线粮草便会告急。

若大雪再不停,今年和南朝的议和,丞相谢方冲必须亲自去谈了。

伯父老了,这些年和他起开疆拓土,起并肩前进的老兄弟们离开,最有力的支持兄弟谢圆冲和故骠骑大将军王禀都先他而去。有话说,独木难支,如今面对大肃的朝局,谢方冲未必没有这样的忧虑。

谢思安记得,前世也是谢方冲亲自去了敖州前线和谈,在艰苦的三轮谈判后,终于换来两国休战议和通商。

也是在这期间她查出有孕,而后种种,不堪回首。

她寻出从华鹊手里拿来的田黄,小心地摩挲着,伯父很谨慎,这块玉佩很少示人,这块玉佩的来历也是背着外人只对她和堂兄说过。

这是骨肉之盟留下的,可谢方冲当年起的兄弟至交都已经亡故,连带他们的妻子都全数凋亡,骨肉之盟当年在大肃的朝廷有多呼风唤雨,现在的离散也就多凄凉。

如今这块,是世间最后块,谢方冲也是最后人。

骨肉之盟,见玉如见人,有难相助,有难同当。

伯父是预见她会难吗?

想到这里,谢思安把田黄拢在袖,对倚华吩咐:“去找华鹊,我要见他。”

过会儿,华鹊跟着倚华走进内殿。

华鹊进殿时,谢思安正副衰败病恹恹的模样歪在床头,眼睛还有些红肿,似乎是哭过。

华鹊从药箱里拿出瓶药酒,却没有要给谢思安,而是蘸在自己手指上,在圆几上写了四个字。

“过犹不及”

谢思安笑,拿帕子把自己的眼泪抹干,然后朝华鹊展示了下自己的手指。

手伤只要她不折腾,很快便能好,就像道武帝和陵寄奴,她不去撩拨,谁也不会先进行下步。

她很喜欢如今的滋味,她在前方如同牵引之人,默默拉着他们点点往深渊里共沉沦。

华鹊也报以笑,转而拿出瓶药膏:“玉润平肌膏,娘娘看着用便是,若是不用,也别怪罪微臣医术不精。”

“华太医。”

谢思安唤了他声,再没有往下,华鹊跪在边静待她的下句。

谢思安这几天直在想华鹊这个人。

上世的事她早在脑反复回忆过多次,所有人都历历在目,她闲来无事就在算如何对付他们。

所以对待陵寄奴和道武帝,她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若是费,也就是费点眼泪和唾沫。

比如这次,发现道武帝给陵寄奴送药,她能很快反应,再给他们挖个大坑。

但华鹊不样,他是变数,谢思安上世连听都没听说过他。

这样的人乍然出现还要帮她,让她不得不起防备之心。可华鹊很聪明,单看他那日应对陵寄奴就可知,这人头脑灵活,若是自己人便很好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